粽香里的人文

粽香里的人文

在温哥华待着,从不关心农历和节气,所以活得混沌。什么时候想吃什么,就动手做什么。我的粽子做得纯正,没有花哨的一大堆馅儿,什么蛋黄、香菇、鲜贝混在一起,也不会粽叶一打开烂糟糟的像一堆厚米粥。我只做两种粽子,一种就是纯糯米粽,除了白糯米不放其他任何馅料,还有一种就是纯肉粽,只有肉和糯米。包裹过程却极其讲究紧致。一只手用力将粽叶定形成圆锥体,另一只手在将糯米放入圆锥体时将米尽量压紧,合起粽叶后要用力将粽子绑紧,大火后再慢火煮两小时就完成了。不要在滚烫时候吃,要待凉下来再打开粽叶,那时候,一口咬到紧致的糯米,纯正的米香和肉香就缓缓在口中绽放。那是品尝玫瑰蓓蕾的滋味,不是开败菊花的味道。

子衿的粽子包得太好了,所以夜很深了,还在那里独自包粽子。手中摆弄层层叠叠的粽叶和圆滚滚的米粒,忽然想起了屈原。一个月前认真读过台湾出版的《屈原赋》,生字加上繁体,读起来真是辛苦,可凭着注解,还是感受到了他喷涌的才气和志气,感受到了他怀才不遇的强烈悲怆。在做粽子的时候想起屈原觉得心中不平静,所以就想要写下来。让厨娘写出厨娘理解的屈原,是不是也很有趣?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当时秦、齐和楚是七国中的三强。屈氏本是一个贵族血脉,只是到了屈原父亲那代开始没落。

他年少的时候便才华横溢,一首《橘颂》让他崭露头角。他从赞橘子“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的外形,到最后以“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来言志,表达他要以橘子和伯夷的品性作为自己的榜样和志向。可见他不仅年少才高而且志向高远,这就尤其难得了。

二十多岁时他凭才华,被楚怀王任命为左徒,一时很受楚怀王的器重,其间他写了有名的《九歌》。《九歌》想象力丰富,文字瑰丽。你看他写《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彩衣兮若英……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云神在洗完兰汤澡,换上彩衣后登临天庭。他乘驾着龙车,车上插着旌旗,遨游四方。一派云雾蒸腾、飒爽英姿、磅礴威严的气势!记住这句话之后,每每看到云蒸霞蔚,我都会领略到屈原眼中的辽阔气象。

为了和强秦抗衡,屈原在外务上主张和齐联合结盟,此举现在看来还是明智之举;另外他在内务上主张“举贤授能”,就是要任用贤人、培养新人和淘汰庸人。当然,他就遭到了旧势力的猛烈排挤和诽谤,于是失去了昏庸的楚怀王的信任。看来嫉贤妒能之人和能人贤士每每如影相随,万古皆同。

楚怀王轻信秦国使者张仪的利诱,断绝和齐联合,那时只有屈原挺身而出,苦苦劝谏,结果遭受放逐,流落到汉北。怀王发现被骗后和秦发动战争,惨败,想起当初屈原之金玉良言,于是重新召回他,派他为使者去和齐重修旧好。秦国怕楚、齐联合,于己不利,也知道楚王恨张仪,于是用张仪交换和楚国的友好。然而楚怀王再次听信小人谗言,居然放了张仪回秦国。等屈原从齐国回来,事已如此,无法挽回。于是楚怀王一方面放虎归山,一方面再次失信于齐国,和齐国的关系再次破裂。

秦国见楚国和齐国的联合瓦解,便又开始剑拔弩张,楚国陷于很危险的境地。秦国使诈宴请楚怀王,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劝告,前去赴宴,结果因为他不同意割地而被囚禁,最后死于秦国。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顷襄王即位。顷襄王更是昏庸无道,轻信谗言,最后将正直不阿的屈原流放到江南。于是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写下《离骚》。

《离骚》被誉为辞赋之祖,有极高的文学地位。按照鲁迅的说法,《史记》也不过是无韵的《离骚》。我认真地看了一遍《离骚》,而且还特地去看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在《史记》中评《离骚》,他这么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所以《离骚》也是《诗经》的延伸和升华。

《离骚》其实是一部屈原的自传体抒情长诗。大概分十个部分,陈述了他从出生到出仕、流放、离开楚国的经历,以及他对人生的思考。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叹时不我待,才不为所用的悲伤。

不一一赘述,挑几个我喜欢的句子来分享。

在《离骚》的第一部分,有一句:“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说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光阴如梭,岁月飞驰,我担心草木凋零,美人迟暮。

中间部分有:“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句话广为传颂,意思是我渐渐衰老,可惜的是美名还没有建立。“老冉冉”的“冉冉”用得好,我好像看到他胡子长出来的特写。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早上喝木兰上的露珠解渴,中午吃秋菊的落花充饥,形销骨立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情志依旧坚贞。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兰花香草枯萎凋零有什么关系,使我痛心的是它们的质地发生改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拭泪叹息,哀叹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雄鹰就是不能与燕雀为伍,自古就是这样,我当然也不能与小人为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也是众人皆知,是说前路漫长,我要不断努力追索。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世间混乱污浊,世人多嫉贤妒能,喜欢遮盖美德而称赞恶行。

这样一堆感叹写下来,最后他决定离开楚国,他写“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当我走到楚国边界,仆人和跟随的马儿都迟疑不前,依依不舍地不断回顾。好凄凉啊,这句话真要让人落泪!

结尾说:“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哦!算了吧,既然楚国无人了解我,我又何必念念不忘它呢!

说到这里,他心中已是不存念想,这也正是人生之最大悲痛,所谓心如死灰。

三十年来,他风餐露宿,四处漂泊,虽说有道不尽的悲愤,但还是每天都在痴心等待楚王改变心意,再次将他召回,让他为楚国出谋划策。让人掩泣的是他的余生都没有等到楚王的片言只字,他只有眼睁睁看着楚国节节败退。眼见自己等到白发斑驳,仍旧空有一番志向和才能不能挥展,空有一腔热血无处挥洒,其中的痛苦愤懑让人情何以堪?

《天问》据说是写在《离骚》之后,我没有花时间查考,只是读了一遍。一篇《天问》,何其了得,洋洋洒洒问了一百七十个问题。他对苍穹宇宙、大地自然、神话传说发起追问,还对朝代更替、国家兴亡穷究其理。

“曰遂古之初,谁传导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远古的最初形貌,是谁把它传述下来的?天地还没有形成,是根据什么来考定的?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什么地方冬天暖?什么地方夏天寒?

“胡为嗜不同味,而快朝饱?”为什么禹与常人不一样,也贪恋儿女欢情?

“惊女采薇,鹿何佑?北至回水,萃何喜?”村女提醒夷齐采的是周薇,白鹿为何来哺乳叔齐伯夷?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黄昏时分,雷鸣闪电,我要回去了又何必担忧?他既丧失了自己的尊严,天帝还能对他有何要求?

“何恶辅弼,谗谄是服?”纣王那个暴君,为什么憎恶辅弼大臣,专门任用奸佞小人?

所以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怀有对天地、宇宙和世界的好奇,而且开始了对真理的思索和追求。

当楚国最后退于一隅之地,灭亡指日可待时,屈原彻底绝望。“宁猝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君王之不识!”他宁愿死,也不想看到亡国的大难。写毕这首《惜往昔》,他便投身于滚滚的汨罗江,结束了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怀才不遇忧虑痛苦的一生。

普通人寿终正寝是种悲哀,英雄战死疆场是种悲哀。但是最悲恸的最让人不忍目睹的悲哀,莫过于一个勇士到死也找不到献身的方向,这也是我一向的观点。同样地,对一个诗人来讲,生老病死都让人遗憾,但是最遗憾的应该是这一生他都没有爱过一次。这几种人生的结局,虽都是一死,但是自有大差别。

屈原的才气弥足珍贵,屈原的志气弥足珍贵,而遇到一个贤明君主或者说一个机遇才是珍贵中最珍贵的。看完屈原,再看《史记》里的《管晏列传》,其中写到管鲍之交。人家管仲何其幸运啊!他就是遇到了鲍叔牙。不管管仲怎么忘恩负义,鲍叔牙就是一味地对他好,好到简直冒傻气。好像屈原并不知道管鲍之交这个故事,因为他的文章里没有只言片语提到这个典故,否则我们屈大夫更要早两年吐血了。

唉,逝者逝矣,后人怎么办呢?后人为了纪念屈原,便向江中投放食物,说江里的鱼来吃粽子吧,不要伤害我们的屈大夫。这种要喂饱敌人来保存朋友的壮举也实在再深情不过。据说还有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这样的爱护之心何其切!我们还把那个纪念屈原的日子称为端午。

还有让人感动的是,一个厨娘,叫子衿的,居然将粽子包得那么好,估计江里的鱼喜欢吃子衿包的粽子,就更不会去碰我们的屈大夫半根毫毛了,更不要说这个厨娘为了写屈原还去看了《离骚》《天问》和《史记》,所以这粽香里还有了人文的香气。但愿吃粽子的你也能体会到这股香,以后只吃子衿包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