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

阴沉的星期六的下午,蜷缩在沙发里,看《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的又一本书《数位密码》,我被扣人心弦的情节迷住。耳朵里偶尔飘进再熟悉不过的中文老歌,蓄谋将我带回以前的童真年代。

当我凝神屏气看完一个章节,把书抱在胸前,耳边响起罗大佑演唱,余光中作词的《乡愁四韵》。缓慢的节奏,一咏三叹。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海棠花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伤痛,雪花白般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腊梅的芬芳是故乡的芬芳……也许是因为刚从高科技的惊心动魄中回来,这首歌今天听起来竟让我特别感动。余光中写乡愁真是无人能出其右,他调动味觉和视觉带领温柔的心灵和他一起梦回故乡。我将《乡愁四韵》设置为重复播放状态,以便反复聆听。在这乡愁的惆怅里,我突然想起她——我儿时的小保姆月清姐姐。她和我的童年不可分割却随着岁月被渐渐淡忘。现在,她终于出现在记忆里,让我靠近遥远的往事。

我小的时候爸爸在外地当兵,妈妈是医生,白天晚上地忙。于是妈妈请月清姐姐来帮她照顾年幼的我和弟弟。她刚到我家的时候大概才十几岁。她皮肤黝黑,脸上有很多雀斑,单眼皮,可是眼睛里却汪着很多水,和我一样,眼睛里有很多水。据说那样的女人心地很好,那是后来我去姐姐乡下的家里,她妈妈边就着铁制的烟壶,边看着我这样说的。

我和她做伴好几年。她为我弄吃的,帮我洗衣服,陪我睡觉,陪我玩。妈妈也喜欢她,一直说她心好,因为她跟妈妈一样,吃东西的时候把好东西都留给我和弟弟。她帮我嚼鱼肉,确定没有骨头,再蘸上汤汁喂给我,却从不自己咽下鱼肉。她帮我嚼炒蚕豆,咬烂了喂到我嘴里。从现代的科学角度讲,这极不卫生,可是那时我们就是这样质朴地互不嫌弃。我睡觉时她常常帮我摇蒲扇,赶蚊虫,让我的夏日夜晚都睡得安稳香甜。她陪我玩挑花棒,玩纸牌拔乌龟,带我去看花灯。

有一次她从乡下带弟弟到我家玩,她弟弟好像从我家偷了东西,被妈妈发现了,我还记得她羞愧地低着头的样子。我好担心妈妈会生她的气,结果妈妈一点都没生气,还是留她和我们一起,因为她真的像家人一样,有什么差错也都是一家人。

后来我们搬家去了县城,她也要结婚,所以我们不得不分开。妈妈、我和她都哭得像生死离别一样。后来她只是在过年的时候,遭着晕车的罪来看我们,带很多我喜欢的炒蚕豆、炒花生和红薯干什么的。放暑假我也偶然去她婚后的家里待上一段日子。从车站到她家里有几里路远,步行要一个小时以上。所以她用自行车来接我,我们先是一起走路,因为我喜欢在乡下高低不平的小路上,边走边玩边和她说说话。走累了,我可以坐在自行车后架上,她就骑车载我。

她的丈夫在外地工地上做事,一年回来一两次。于是就我跟她,上午戴着大凉帽,去田里看她干农活。中午回来吃过饭,再围着一个大圆匾,和她一起坐在小板凳上剥晒干的玉米棒子,她说要去卖的。傍晚跟她去拔番薯藤,然后切碎了喂猪。我还帮她往灶膛里添柴,在熄火时烘玉米和番薯吃,那是后来我再也吃不到的美味。

后来她也有了女儿。看到她的女儿,我觉得很嫉妒,我老觉得只有我才是她的女儿。等我工作后,就很少和她联系了。我结婚敬酒时,才见到她。我没有想到她会来,我们彼此见到,居然又哭,而且就在酒席上。

最后一次见她是在出国前,那是十五年前了。我说我一定要去乡下看看她。我打电话给她工作的社办厂,告诉她我要去看她,让她在乡政府等我。我请她在乡里最大的饭店吃饭,她居然非常局促不安。我不断给她添菜,她还是吃得很少,老是说应该她去买一点好菜,回家自己烧给我吃。吃过饭去她家。她家也从原来的平房变成了两层楼。可是房子里面完全是空的。她说为了盖楼房,借了债,所以添不起东西。我说你只有一个女儿,平房也很好,不用翻高楼。她说不能比人家的房子矮一截。在离开她家的路上,我给她钱,她却要反过来给我钱。迫不得已,我告诉她说我每个月的收入多少多少,她一听有点吓一跳,她说那是她在社办工厂一年的收入。然后我告诉她我要出国了,她说是不是在上海生活得不好,我说不是,在上海很好。我解释给她听,有时候人会腻味了看得到老的生活,想体会一些新的不同的东西,不是因为现在不好,却只是想改变。她好像并不理解我在说什么,就像现在的我看不懂《革命之路》的主人公。末了,她一味地叮嘱我,如果在外面受苦了,就回来,姐姐养你。然后又是两个人在那里抹泪。

我当然不会让她来养我,可是我知道她的话是真的,她的心是真的,她是做得到的。哪一天我真的有难处去找她,她一定不会有半丝的责怪和推诿。

写到这里我突然在脑子里搜寻,现在的群体里谁会跟你说那句话?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很多以前没有的东西,电脑、互联网、股票、汽车、名牌,可是我们好像少了过去像姐姐对我的那种真诚的关爱。谁会只是出于关怀多看你一眼,只是为了关心你,去问问你是不是真的快乐?

此刻,我闻到了醇厚的酒香,闻到了沁人的腊梅香,看见了艳丽的海棠红和纯净的雪花白!我再次听见姐姐的话语:在外面受了苦,就回来。

这才是真正故乡的韵味吧!我的月清姐姐才是我永远的故乡。

后记:这片短文的片断,我在补读这里12年级英文的时候,写成了英文小故事,获得了满分。当时我欣喜若狂,只为了那个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