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当年易安成就
听人讲她的才华久了,终于有一天狠狠心,拿起她的文集,看她的生平,好好研究了一下这个前朝的女子。
李清照(1084—1155),宋代人氏,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说的便是她。
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天生聪颖,再加上家学渊源,小小年纪就文才出众。一首《如梦令》奠定她才女的地位。
一个疾风骤雨的夜晚,竹帘已密密合下,烛火在案上暖暖地跳动。她就喜欢这样的夜晚,隔着风雨和黑暗,伴着自己的影子,看点书,喝点小酒,不慎醉酒沉沉睡去。到早上还觉得懒洋洋的,不想晨妆。丫鬟进来要伺候她梳洗,看她还未起床,就先去拉开窗帘。帘子卷起的声响,让慵懒的她突然想起窗外园中一夜风雨过后的海棠,于是询问丫鬟:“窗外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道:“小姐,海棠依旧。”她略想了想,便摇动一头青丝,浅笑道:“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叶子经雨水浇淋,一定更油绿了,但花儿像娇贵的女子哪里禁得起风打,一定憔悴凋谢了。”于是她写下: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样一首如梦的小令,一读便令我爱不释手,连带也爱上这个词牌。于是一连看了几首不同的人写的《如梦令》,比如苏轼,比如纳兰性德,他们都是写词的大家,但跟李清照的《如梦令》来比,都不够灵动。李清照的《如梦令》无论音律,还是意境都浑然天成。
怪不得青年才俊赵明诚,一个长她两岁的宰相之后,读过她的这首《如梦令》之后,便对她魂牵梦绕。
你看,她又一首《如梦令》:某个落英满天的日子,在溪旁的白亭中,她边看瑰丽的日暮,边喝酒吟诗,尽兴之后,乘舟而归。不料天黑了,迷了途,小舟划入藕花丛中。于是惊动了一群鸥鹭,争相飞起。于是天地之间唯独她诗意地聆听夜凉的水声,温暖的羽毛声……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样美妙的诗词,怎不让爱才的男子心动?于是郎有情,妾有意,门当户对的她和赵明诚喜结连理。
婚后的生活也是其乐融融。就像她在《金石录后续》中描绘的,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写作。每每晚饭后,猜一句话出自哪本书,哪一页,哪一行,猜中即举杯大笑,甚至茶覆怀中。纳兰词说的“赌书消得泼茶香”,故事的原型应该就是他们。这是一幅很有意境的男欢女爱的图画。我想钱钟书和杨绛也是这样的。
为官的赵明诚偶尔外出公干,她便写首《醉花阴》送给夫君。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她不说离别,只说半夜凉初透,她不说相思,只说人比黄花瘦,可把赵明诚看得傻了——易安写词,怎么可以好成这样?他自叹不如,于是闭门三天,足不出户,废寝忘食写得诗词十五首,也想和易安一比高下。他拿给友人品评,让挑出其中佳句来。友人斟酌再三,选出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于是赵明诚叹曰:“此乃易安之作也。”从此对他的妻更是心悦诚服。
再看《一剪梅》,看她写相思之苦。
一个竹席嫌凉的初秋时节,粉红的莲藕带着余香在秋风中凋残。她换上轻装,登上小舟。落英随风,秋水飘零。大雁带着书信排成人字从远方归来,那时候只见西楼上挂着满满一轮圆月。一样的相思,化成两处愁烦,任怎样都排遣不掉。才一低头,那份愁绪便从眉间滑落到了心中。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多美的文字啊!好像只是“月满西楼”愁就写尽了一般。有如此才情的红颜常伴左右,自然生活和美。这里不妨略略提一提他们在考古方面的成就。
赵明诚对考古、金石、书画研究甚深,李清照也帮忙收集整理文书资料。他们大概花了十多年收集金石考古方面的古文奇字,罄尽囊中所有收购奇物,终于写成《金石录》——被誉为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全书共三十卷,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墓志等石刻文字,据说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可惜的是,如此美眷,无法安逸长伴良宵。北宋末年金人占领汴京,河北、山东相继沦陷,李清照和赵明诚一起逃难到江南,所藏金石书画在辗转过程中损失殆尽,赵明诚也在流亡中病故。
这样的人生转折,让李清照的文风也发生改变,此后,她的诗文都饱含孤寂落寞之情。良辰美景物是人非的惆怅岂是一叶扁舟可以承载的。你看《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艨舟,
载不动许多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读着读着,我慢慢觉得李清照是可以被称为先生的那种女子,就是她的孤傲和高远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胡兰成在温州逃难之时,经过清照阁,说起李清照也觉着是莲花一样洁净。
我们再来看《声声慢》: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文章开首几句全由叠字组成,结束于口白。全诗极其通俗易懂,然而却把愁写了个透彻,就像穷人家一碗稀粥,将他们的生活呈现了个明白。是的,正是她,开创了诗词取用叠字,取用口白的先河。
在后期,除了哀怨的诗词之外,李清照还写了很多有男儿气概的诗文。比如目睹皇上仓皇南遁,她悲愤地写下《夏日绝句》:人生在世的时候要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想当年项羽也是宁愿自刎也不过江苟且偷生。言下之意是堂堂一国之君怎么只知道逃难呢?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一个女人家能有如此大义,非常了得,也将她和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女子彻底分开了。
大家都感叹她暮年如何凄凉孤单。我想她伤感当然是有的,但是年轻时那么多美好的点滴都可以汇聚成烛火,足以照亮后来寂寥的生之岁月。
当我把这篇文章写完了,对李清照的了解也更深入了。写一篇文章的过程常常也是梳理自己思路的过程。
完了,也可以显摆显摆:知否知否,当年易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