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界的奇葩
我一直津津乐道地给朋友们推荐我喜欢的书和作家。有一天,一位好友也发了一个邮件给我,她说:“子衿啊,一个人,你不能不知——仓央嘉措;一首诗你不能不读——《那一夜》。”然后她附给了我这首诗: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找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保佑你平安喜乐。
读完很是呆了!眼前呈现一幅爱的至美画卷:深山古刹,暮鼓晨钟,一介袈裟长伏于阶的人,正焚香诵经。烟香缭绕之间,他在心里正默念着一个女人。
这个有福的女人年方几何,芳容几许,在水何方,我们都无从知晓,但是这首诗却让我们知道了真爱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感觉。真爱是让我越过千山万水地想要遇到你!真爱是日日夜夜地想要看到你,听到你,闻到你,摸到你,感觉到你!真爱是今生来世要让你平安喜乐!真爱是要和你在一起,是要让你幸福!
读完诗,就这样觉得琳琅满目的美,美得要微微地眯上眼睛,才能将文字间的虔诚香气和深切意念久留。一边又想,原来有这么美的中文诗是我不知道的。这个仓央嘉措又是谁?
然后找来他的个人介绍,再找来《仓央嘉措诗集》,从头看到尾。看完才知道,原来这个仓央嘉措本身就是传奇。
说西藏的五世达赖薨逝,大臣第巴桑吉为了专政,隐瞒了丧讯没有上报朝廷,并私下寻找储君,以便他自己垂帘听政,独揽大权。于是他找到了年幼的仓央嘉措。仓央嘉措从小就仪表堂堂,资质聪颖,众人早疑他为圣童。我想少年的他大概就像《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天生身上带着光和香,与众不同。于是这个仓央嘉措就被立为储君。
后来被康熙发觉真相,第巴桑吉就赶紧让十五岁的仓央嘉措正式即位,于是仓央嘉措就成了六世达赖。
仓央嘉措作为达赖,他的个人成就非常突出。除了扩建布达拉宫,广兴寺庙,还在很多领域多有建树,比如在宗教、梵文、诗学、佛教哲学等方面,他都有很深的造诣,留下的文集众多,是历代达赖喇嘛中著作最多的一位。
但是年轻才高的仓央嘉措,却也贪恋俗世的生活,他也和源氏一样,流连情场。为遮人耳目,他在布达拉宫后面开一个暗门,夜间便从那里更衣外出,自由自在地徜徉于酒肆街衢之间。
一日他遇到一位姑娘,不知道是否就是他诗中的月亮美人儿。诗云:
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
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
看,多美!月亮来了,带来一个梦一样的夜晚。她来了,带来月亮般皎洁的容颜。而月亮来了,她就来,她来了,他的心就亮了。
还有一诗将姑娘比作枝头娇滴滴的果实,也好:
名门娇女态翩翩,阅尽倾城觉汝贤。
比似园林多少树,枝头一果娉酢妍。
从此他每晚都与这位鲜果一样、月亮一样的姑娘相聚。相聚的时光自然是美好的,好到让他上了瘾,于是他开始为情所困,你看他写:
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至相恋。
第二最好是不相识,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后人以这两句为母版,衍生出了十诫诗,也很好听: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识,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真是,爱是何等之深沉,要生死作相思?可有什么办法,可以彻底地斩断情丝?方法他倒是有了一个——便是从未遇见你!这是一种多么深多么甜又多么痛的幡悟!
除了这份来自爱情本身的哀怨,还有另外一层来自外部的矛盾,让他徘徊和挣扎。他有诗如下: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哦,原来他怕他的多情破坏了佛教的清规,可是去念经修炼呢,又怕和姑娘分离。于是他一直在寻找一个两全的办法,可以让如来和美人两不负。可惜的是他并没有找到万全之策。
他这样隐秘地不负如来不负卿地生活了半年之后,一晚天降大雪,他早上回宫,在雪地上留下脚印。宫中的侍者早起后见有足迹从旁门直到仓央嘉措的卧室,疑有贼人进去。后根究足迹追查来源,就找到了姑娘的家中,于是他的风流韵事就败露了。
本来他的地位颇高,也许也无大碍,可惜的是,第巴桑吉的政敌以此向朝廷参了他一本,说他不务正业,是假达赖。于是他就被废了,在解往朝廷的路上病死。死时才二十六岁,正值英年。那位姑娘据说后来也自杀身亡。
有很多版本说他逃了出来,没有死。
还有一个版本说仓央嘉措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姑娘,可是他当选达赖之后,为了维护教规的整肃,他们悄悄害死了姑娘。仓央嘉措得知后,为姑娘自杀了。
看过他的生平之后,这些传闻好像都无法考证,想来应该都是民间的杜撰了。但是杜撰比正史还要美,这大概是出于大家对他的爱戴和怀念。因为他的诗,让凡人觉得,世上最懂得凡人俗世的爱情的,原来是这位高高在上的佛!
突然想到辩机,一位唐朝的高僧,当年为玄奘写《大唐西域记》。据说也是容貌俊秀,才高学渊。他在孤窗读经之时,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刚巧捉兔子闯入了他的小屋。他当场说了一番悲悯的话语,一席话触动了骄蛮公主,于是这个公主就常常来拜访他。后来公主就爱上了他,说情愿也生于贫寒普通人家,和他恩爱到白头。可一个是公主,一个是高僧,这怎么使得?不久后,辩机的枕头被盗,官府在缉凶过程发现那枕头是宫中之物,还是高阳公主的爱物,于是他们的情事就被发现了。唐太宗大怒之下,将辩机腰斩。看,和仓央嘉措差不多的遭遇,都为情而生,为情而死。想来辩机在被斩之时,和仓央也一样,也该是无怨无悔的吧。
女人就喜欢八卦,都离题了。还是来说仓央嘉措的诗。三百多年来,他的藏文版的诗文被不同的人译成汉文,我比较喜欢上面几首古文的译本和上面两首白话的版本,其他的我觉得都不够好。像被译成中文的泰戈尔的诗一样,都显得太轻浅了。但是我相信,藏文版的原文一定更保持了音律和格致,要美得多。
看看这个奇人,读读这些美文,我就想了:是否世间的绝美都存在于一种边界之上?比如对爱的追求超出了戒律的边界,对自由的追求超出了生命的边界。在这种边界上会呈现另一种不同于大道坦途的风光,就像开于险峰的灵芝,冰山上的雪莲,美得奇,美得险。而这些奇花异草估计也只有神仙才能供养,我们普通人能够知道一下,看上一眼,大概就算三生有幸了。
这是我在多年以前写的文章。本来到这里就结尾了,可前两天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个帖子,说降央卓玛用天籁声音演绎仓央嘉措的《那一夜》,好听死了。因为知道仓央嘉措,知道这首诗,所以也听了一遍,但完全不敢苟同朋友的观点。所以再加一段。
仓央嘉措的《那一夜》是美到只有用意念可以跟着他去体会爱一个人的感觉的,就像一种浑然的味道,一个销魂的片刻,有一点别的声响和气味都会搅扰了它的神奇和静谧之美,怎么可以用歌来唱的?降央卓玛的嗓音也是美的,但在仓央嘉措的《那一夜》面前,那都是多余的。这不是说某种艺术好,某种不好,只是有些时候它们各得其所,是不能互相转换的。就像《尤利西斯》,是一本奇书,但我不觉得那种书是可以拍电影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本好书,但是我不觉得它是可以用来舞蹈的。仓央嘉措的《那一夜》只能是诗,一首好诗,我不觉得它是可以用来唱的。
昆德拉说如果不得其所,音乐也都会变成噪音。是的,现在的我们正是遭遇了太多的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