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社会理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进步阶级是能够提出高于现存社会又有可能在将来实现的社会理想。
古希腊奴隶阶级的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描绘了奴隶主阶级的理想社会。他把人分成3个等级:第一等级是管理国家武士,第三等级是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自由民奴隶则不被看做是人,而只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
在我国,秦汉之际的典籍《礼记·礼运》中就提出过“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理想。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幅“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人人“怡然自乐”的美好图景。我国历代农民起义提出了美好的社会理想,如“均贫富”、“等富贵”;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提出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理想。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为了打通商品流通的渠道,为了获得大批的雇佣劳动力,为了取得与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政治统治,资产阶级在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中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按照卢梭的理论,最初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平等的,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财产不平等的发展,决定了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国家的形成,但是,后来由于政治的发展,社会契约遭到了破坏。他主张必须建立以新的社会契约为基础的理想国家。卢梭的“理想国家”就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经过斗争,资产阶级赢得了对封建阶级的决定性胜利,阙绵社会理想转化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社会现实。
在资本主义初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空想社会主义早在16世纪就有莫尔的《乌托邦》,继而在17世纪初又有康帕内尔的《太阳城》,到了19世纪初期,又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在对未来理想的描绘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预测和宝贵意见。圣西门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和谐制度”;它的基层组织称为“法郎吉”。欧文的理想社会是“合作公社”。他们提出的这些理想社会,设想用统一组织生产来代替私人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实现妇女解放、消灭城乡差别、按劳取酬等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预测,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宝贵材料,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但是,他们从唯心史观出发,把理想社会的基本矛盾,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理想社会的阶级力量和正确途径,因此,他们的社会理想,只能是空想。
历史上不同阶级的社会理想都在稳定的条件下,起到过唤起民众、促进历史发展的作用。但是,剥削阶级理想的社会,都是私有制社会,都是剥削阶级的天堂,而广大劳动人民始终没有摆脱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农民阶级由于它的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他们提出的社会理想,具有浓郁的绝对平均主义的色彩,也是不能实现的。空想社会主义也不能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提出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真正的自由、平等、幸福的理想社会在哪时?人们像在茫茫黑夜中盼望光明一样,期待着崭新的科学的社会理想照亮前进的方向。这一理想终于在19世纪40年代问世了,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历史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方向和最终目的,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获得胜利的强大动力,是促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开拓未来的革命灵魂,是共产主义者的人生支柱。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我们描绘了人类历史上最美丽、最壮丽的理想画面,它的要点是:
共产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础的。那时,科学技术被普遍采用,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在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三大差别,文化发达,生活富足。人闪在愉快的劳动之后,还有大量时间从事科学、文化和体育活动,劳动不人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生活的第一需要。每个人都能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成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思想觉悟极大的提高了。人人都具备了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人与人之间完全是同志式的互相合作的关系。
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全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形式。商品生产消亡了,阶级消亡了,国家也消亡了。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是我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境界,当然,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
在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它是我们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在目前阶段的体现。
10年前,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一、建设和改革的现实成就,证明了共同理想合乎国情、顺乎民心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每前进一步都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利益。就拿上海来说,天天都在为共和国的发展刷新纪录。据统计上海每天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GDP),高达6.75亿元,每天完成财政收入达1.92亿元,每天进出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高达45.39万吨,每天进出口商品总额高达1.3亿美元,每天的住宅竣工面积高达3.4万平方米……与此同时,上海人的生活技师有了明显的变化。近年来,上海职工人均工资比改革初期增长了近14倍;本市居民储蓄余额1396亿元,比改革初期增长了76倍;人均居住面积达8平方米,比改革初期增加了3.5平方米;223万部住宅电话、18万部“大哥大”、155万部“BP机”,使上海人更潇洒;本市学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9.6%,在读大学生达14.41万人,研究生达1.4万人。上海市民的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6岁,比建国初期增加24岁多,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亲自感受到共同理想确实符合我国国情,反映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经过努力是可能实现的。全民族要牢固树立这一共同理想,并为共同理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二、全面理解奋斗目标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完整的准确的论断,构成了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第一,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内外有些人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鼓吹“全盘西化”。在我们有些同志中也存在着“不管实行什么制度,只要国家富强起来就行”的模糊看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人们常常忘记是什么样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就是我们今天做的事。”中国人民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特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有所认识。日本前驻华大使中江要介认为:“对于中国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选择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必然的。”“中国拥有12亿人口。能将这么多的人统一起来,并解决他们的衣食住问题绝非易事。中国作为保障挣扎在贫困边缘的亿万人民生活的手段,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一家外国通讯社会论说,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造就了20世纪最壮观的经济奇迹之一”。一位德国教授在报上发表文章尖锐地指出:“当代资本主义信徒们显然都很不舒服”,因为“中国经济极度繁荣偏偏是在一种他们已经宣判死刑的政治制度中完成的”!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富强、民主、文明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富强”是经济领域的奋斗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奋斗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奋斗目标和要求,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的目标。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者不可偏废。有的同志把现代化建设仅仅解释为经济建设,抓物质文明的一手硬,抓精神文明的一手软,这是片面的。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逐步实现共同理想
有了总的奋斗目标,还得有正确的发展战略步骤。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按照党所制定的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循序渐进。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其中翻两番的作者务已在1995年提前完成。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