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是人对某种认识的真实性、正确性的坚定不移的信仰,并经常用来支配自已的行动。力求加以实现的个性心理倾向。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合金”,是动机的主要成分,是理想的基石,又以理想为核心。信念的内容包括政治观点、伦理道德、科学理论、审美观念等方面。人们形成一定的信念,表现在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论原理、见解和知识的真实性坚信无疑,力求掌握它们,在活动中接受其指导,并满怀深厚的情感体验去实现它。因此它反映人的生活立场,支配人的行动。从这种意义上说,又可把信念理解为人所遵循的与理想相联系的信仰。它是激励人按照自己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的被意识到的高级需要,是推动人活动的主要动机。世界观、社会观、道德观、人生观等都属基本的信念范畴。

信念的突击特点是“信”。因而其衡量的标准应该是:对自己的信念有概括、深刻而牢固的理解,并坚信它是真理;在需要捍卫自已的信念时,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情绪和情感,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加以捍卫;有独立地把信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言行一致,行动自觉,必要时甚至为了自己的信念决心献出宝贵的生命。但信念不同于迷信。信念是在独立思考和深思熟虑下对自己的生活准则和追求的目的确定无疑,内心真正接受,并自愿为之奋斗;而迷信则是在缺乏独立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对自己的生活准则和追求的目的没有明确认识,对某种虚无的东西的信奉。因此,他们对个性有截然不同的影响:迷信使个性带有盲目性和盲动性;而信念则使个性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信念虽然与人的认识和知识紧密相联,但二者又不是同一的。知识转化为信念的主要条件是:(1)知识本身的逻辑说服力量;(2)与人的原有经验、知识相适应;(3)与人的需要、愿望相一致。从质的方面来分析,人的信念有唯物的,也有唯心的;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科学的,也有非科学的;有进步的,也有反动的。信念的性质与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信念带有愚昧的性质。到了今天科技信息化时代,人们的信念日益具有科学的性质。

根据信念的内容,信念可以分为政治信念、道德信念、科学信念、生活信念等。这些信念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个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人,其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也具有无产阶级的倾向,并促进科学信念的形成。按信念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个体信念与群体信念。前者属于个性心理,表现为个体对某种认识的坚定信仰,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后者属于社会心理,表现在群体中的多数成员对某种理论原理和知识的信服与尊重,并将其作为群体一致的行为准则,从而影响本群体和他群体及其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