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的性质和特点
2025年10月13日
笔记的性质和特点
笔记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肇始于魏晋时期。从魏晋到明清,古人留下了大量的笔记作品,成为我国文献典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笔记内容丰富,其中既有前人的真知灼见,又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对我们仍然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今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笔记这种文体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它还在被广泛地运用着,与人们的工作、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笔记作为一种文体,它的特点一是杂、二是散。所谓“杂”,是就笔记的内容而言的。笔记的内容,不拘类别,不限题材,可以记掌故,记风土人情,记轶闻琐事,记随想杂感,记读书心得……总之,可以以记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得,在内容上不受任何限制。所谓“散”,是就笔记的形式而言的,笔记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格式,在语言上也没有特殊的要求,可以随意挥洒,长短随意。它的文体和语言风格,既不同于庄重严谨的学术专著,又不同于小说、诗歌之类的文学创作。由于它的杂而散的风格,使得它少有限制,因此人人都可以写。当然,这里所说的“杂”,并不等于是杂乱无章;“散”,也决不是无边无际、言不及义的空谈。写笔记也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写作能力的,这就是取决于作者的文化素养与学识的造诣了。
笔记这一名称,是就其文体的性质和特点而言的。由于笔记的杂而散,因而内容丰富,题材敏杂,名目也多种多样。比如,笔记作品的名称有游记、漫笔、札记、琐谈、随笔、杂感、小语、读书笔记、拾零等等,都是笔记作品的题目,名称虽然不同,但在本质上都不出杂和散的特点。在这里,我们只着重谈一谈常见的读书笔记和日记的写法,对于其他笔记类作品的写法,只作一个大致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