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18世纪60至70年代,欧洲掀起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带动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近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代表,开始于纺织工业。1733年英国人凯伊发明了飞梭。飞梭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人们想尽办法提高棉纱产量,这为机器的发明提供了条件。1764年到1767年间,英国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沃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其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棉纱的产量。纺纱机的出现引发了与之配套的净棉机、梳棉机、漂白机、整染机等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后来,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涌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导致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掀起了近代第一次工业革命。1785年,瓦特研制成功了改良的蒸汽机,并在工厂中投入使用。蒸汽机能够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瓦特蒸汽机的出现,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30至40年代基本完成,重要工业部门大部分以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特别在纺织工业中,大机器生产已经占据重要地位。由于机器在纺织、冶金、采煤等领域的推广使用,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从1770年到1840年间,每个工人的日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20倍;从1837年到1847年的10年间,煤炭的开采量增加了47%,生铁的冶炼增加了67%,蒸汽机的总能力增加了2倍。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建成了纺织、煤炭、钢铁、交通运输和机器制造五大工业部门,其经济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19世纪初期发明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使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到1848年铁路的长度已经达到8203千米。英国不仅是世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贸易中心,来自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材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同时,法国的资本主义大工业也迅速发展,成长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资本主义国家;德、美等国通过产业革命,经济实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总之,生产技术翻天覆地的变革,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海陆交通条件的便捷发达,世界贸易范围和规模的扩大,世界市场秩序的基本形成,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眼界,从而为思考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巨大作用和科学认识社会历史规律提供了可能性,也为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诞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工业革命引起了全面的社会变革。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已经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佣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到19世纪40年代时,工厂制度已经在工业生产中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1841年工厂工人占棉纺织从业总人数的68.7%,占毛纺织业的50%,占丝织业的40%。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工人大都同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机器大工业彻底割断了工人与农村的联系,剥夺了他们仅有的最后一点独立活动的自由。工厂制度的确立,彻底改变了工人的地位,形成了工业无产阶级。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他们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这也是近代工业革命最为重要的结果——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社会也日益分裂为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是社会财富由少数资本家垄断占有,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日益加深。
第二,工人运动的兴起。工业革命在带来资本主义生产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引发了经济危机。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危机期间,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民生活恶化,商品被毁掉,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继英国首次经济危机后,以后每隔8到10年就周期性地爆发一次,1847年的经济危机几乎波及欧洲各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不仅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而且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困境,变本加厉地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随着各种矛盾的不断暴露,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开展了一系列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1831年11月,法国里昂工人爆发了第一次起义,工人群众高举着“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旗帜,同军警浴血奋战,最后因为寡不敌众,起义失败。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虽然失败,但它是法国工人觉醒的标志,工人群众已经意识到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且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展现在历史舞台上。马克思在评价这次起义的意义时说:“里昂的工人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而事实上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战士。”[2]19世纪30到40年代英国工人发起了以实现普选权为中心内容的宪章运动,从1836年开始,经历了三次高潮,持续12年之久,有成百万工人和劳动群众参加,运动采取了和平请愿、罢工斗争、游行示威、武装起义相互结合的斗争形式。由于某些领导人的动摇、无产阶级政治思想上的不成熟,英国宪章运动在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以失败而告终,但它是英国无产阶级第一次独立的政治斗争,具有伟大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恩格斯说:“在宪章运动旗帜下起来反对资产阶级的是整个工人阶级,他们首先向资产阶级的政权进攻,向资产阶级用来保护自己的法律围墙进攻。”[3]列宁赞扬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上已经成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4]。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发动了武装起义,宣布反对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剥削。西里西亚织工起义产生了极为强烈的革命反响。马克思认为,“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没有一次像西里西亚织工起义那样具有如此的理论性和自觉性”,“西里西亚起义恰恰在开始时就具有了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在结束时才具有的东西,那就是对无产阶级本质的意识”。[5]
这次起义规模不及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英国宪章运动,但它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反对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剥削,是德国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这些斗争虽然最后都被镇压下去,却显示出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使人们有理由相信无产阶级是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完成解放全人类历史使命的阶级力量,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创造了阶级队伍条件。同时,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从反面也提出了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为革命运动的成功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变革的时代呼唤创新的理论,并为新理论的创立提供充分的社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