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必然”到“四个自信”
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作出的科学预言。《宣言》在“资产者和无产者”部分中的最后一句话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如果说,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激励共产党人的不竭动力的话,那么“两个必然”科学论断则是这个信念的坚强基石。170年来,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既经历过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辉煌,也陷入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低潮;西方资本主义虽经历多次重大危机,但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等领域仍然保持着强势地位。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如何看待《宣言》的“两个必然”论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用实践和理论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坚信“两个必然”论断的科学性,进一步提出了“四个自信”理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共产主义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3]“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人认为,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通向共产主义新社会的现实路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统一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理想目标,为“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提供精神指引,没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指引,“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将会失去方向,丧失自己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性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现实途径,为共产主义理想提供实践支撑,没有“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共产主义美好理想缺乏现实依托,也难以为更多的人理解和认同。
新时代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是别的什么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与《宣言》的“两个必然”是一脉相承的,是“两个必然”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宣言》中对“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判断,与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对无产阶级必胜、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也就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又能够为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的论断提供现实的实践依据,从而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所以说,“两个必然”和“四个自信”,一脉相承且密切相关。“两个必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提供科学指导和精神指引,“四个自信”为“两个必然”论断提供现实路径和实践支撑。两者互相支持、密不可分。
质言之,“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对《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论断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四个自信”继承了《宣言》关于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判断,坚定对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信念,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新时代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认为,“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4]。
另一方面,“四个自信”理论又在理论内涵和现实实践两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宣言》的“两个必然”思想。在理论内涵上,《宣言》中的“两个必然”思想只是从阶级的维度作出了社会主义必胜的判断,而“四个自信”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了“两个必然”的内涵。在现实实践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实践着“两个必然”的科学判断,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证明着“两个必然”论断的科学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自信地宣告:“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5]这既是对《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的信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高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