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历史”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德意志古典哲学世界历史思想的逻辑发展,更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理论结晶。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扬弃了德意志古典哲学世界历史思想的抽象性,将世界历史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早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多次使用了“世界历史性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世界历史意义的”“全面的依存关系”和“世界市场”等概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世界历史理论。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展现了宏大的世界历史眼光,阐述了世界历史形成的原因,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对人类发展的巨大影响,强调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不可抗拒性。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渗透着历史唯物主义精神,这使得它超越了德意志古典哲学的世界历史思想,具有坚实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宣言》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强大的思想指引。
其一,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宣言》中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29]另一方面,大工业的发展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提供了根本的动力,“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30],大工业促进了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开启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正是大工业催生的世界市场,使得“地理大发现”超越了地理学上的意义,而成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其二,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的历史进步性。首先,在世界历史进程中,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宣言》认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31]“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32]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交往的扩大,冲破了地域性的、民族性的壁垒,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又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其次,世界历史的形成又进一步促进了世界交通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宣言》指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33]打破了民族隔阂状态的世界历史的形成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历史既是近代工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这体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历史进步性。再次,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带来物质生产的世界性,也带来了精神生产的世界性交流。“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34]
其三,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不可抗拒性。《宣言》认为,“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35]“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36]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无法抗拒世界历史进程,一切民族都将被世界历史的潮流席卷。能否深刻认识这一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对于每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极为重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原因和重大影响,揭示了世界历史进程的进步性,更强调了世界历史进程的不可抗拒性。这些思想对中国在新时代坚定改革开放的国策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宣言》的世界历史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形成的原因、影响和趋势,170年来的世界历史发展证明了《宣言》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宣言》世界历史眼光,深刻地认识到:一方面,参与世界历史进程会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另一方面,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闭关锁国毫无出路。正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国策,提出了新时代全面开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
《宣言》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世界历史”的眼光,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37],“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38]。“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就是要深刻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内涵,并以其指导我们对当今世界形势和世界发展潮流的认识,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科学地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类关怀,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题中之义。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正是要在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所积累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设“更加美好”的新世界秩序。
而“世界历史”本身的形成和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构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没有世界历史进程的蓬勃发展,没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也不可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构想。因为这一构想的提出必须以社会化的大生产、全球化的要素交流和世界性的民族交往为前提,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世界历史的推动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是在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所积累的人类文明的基础之上的。然而,近代“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毕竟是以“资本逻辑”为内在原则推动的,因此它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剥削和压迫,并不是那么和谐美好。“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39]当前的“世界历史”本质上是一个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资本共同体”。在生产力和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世界历史进程也伴随着全球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战争与暴力仍时有发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一方面正是建立在世界市场造就的强大生产力和坚实的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致力于超越“资本逻辑”为内在规定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而构建人类文明多样发展的、世界各民族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质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构建是对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的扬弃。
因此,一方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全球化进程不可抗拒,中国必须积极参与世界历史进程。近代形成的世界历史有着它的历史进步性和不可抗拒性,未来新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它提供的文明基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40]因此,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要进一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41]强调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42]。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43]世界历史进程的进步性吸引着中国参与世界历史进程,分享世界历史进步带来的文明进步;世界历史进程的不可抗拒性意味着封闭落后的老路行不通,中国必须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世界历史的深刻认识,致力于超越“资本逻辑”为内在规定的世界市场,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打造和谐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4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球化时代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45]。因此,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46]。“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零和思维的利益观、安全观,致力于各国共建共赢共享发展;超越一元论的文明观、发展观,倡导文明存在的多样平等包容和文明互动的交流互鉴;超越“和平演变”别国等的颠覆性思路,致力于共同改善各国的经济基础设施和民生;超越单边主义行为,致力于全球共同治理;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关注气候变化、贫富悬殊、恐怖主义等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和挑战。质言之,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宣言》的理论基因,《宣言》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深邃的历史感和开放的世界历史眼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宣言》赋予的世界历史眼光,在深刻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形成的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基业上提出的全新的全球共同治理方案。
总而言之,经过170年的风云变幻,《宣言》因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理论品格仍然正在参与21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构建。170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宣言》的理想、原理和精神为指引,在新时代的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宣言》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论,从“两个必然”到“四个自信”,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高度自信;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到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民立场的坚持和发展;从“世界历史”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坚持和发展。通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47]。可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宣言》的理论基因,从“两个必然”到“四个自信”,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到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以人民为中心”,从“世界历史”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一不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宣言》核心思想和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无一不彰显了《宣言》的思想活力和理论魅力。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7页。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6-17页。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页。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0页。
[6]同上书,第13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页。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12页。
[9]同上书,第19页。
[10]同上书,第23页。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2-413页。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4-15页。
[15]同上书,第63页。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
[20]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7页。
[2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7页。
[2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
[2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7页。
[24]同上。
[2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页。
[26]同上书,第44-45页。
[27]同上书,第45页。
[28]同上书,第21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页。
[31]同上书,第404页。
[32]同上。
[33]同上书,第401-402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页。
[35]同上。
[36]同上。
[3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2页。
[38]同上书,第23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3页。
[4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页。
[4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页。
[42]同上书,第34-35页。
[4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2页。
[4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7-58页。
[45]同上书,第58页。
[46]同上书,第25页。
[4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