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阐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23]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遵循。《宣言》起草的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开启阶段,共产党人的主要任务是革命。随着历史的前进,人类社会先后出现了若干社会主义国家,随之科学社会主义也拓展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革命、建设和改革。虽然《共产党宣言》当时主要是为革命撰写,但《宣言》不仅是历史的,更是经典的,其中阐发的科学思想和关键主张是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一般规律,应在革命、建设、改革三个阶段都一以贯之地遵循。
第一,《宣言》指明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4]《宣言》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宣告了“两个必然”,揭示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这一阐述有两层内涵:一是指明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虽然社会主义的不同历史阶段在主要任务、阶段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每个阶段的奋斗方向都是一致的,都是朝着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前进。二是由此阐发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是共产主义。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还不能清晰、完整地描绘出共产主义社会图景,但共产党人要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时刻谨记探索共产主义的实现方式和实践道路。虽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也必然会经历错误、挫折、曲折、失败,但在整个社会主义进程中绝不能改旗易帜、宣称放弃,而要始终朝着共产主义努力前行。
第二,《宣言》阐明无产阶级肩负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建成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5]《宣言》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阶级对立形势的基础上作出论断: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逐步建成共产主义新世界。这个论断包含以下四层含义:首先,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导致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压迫加深,工人沦为了“活的雇佣劳动”,处于社会最底层,因此他们最具革命性。其次,工人只有联合成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摆脱沉重的剥削压迫,即“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26]。再次,由于“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27],所以必须由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8]最后,通过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就可以建成每一个人都能在其中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新世界,从而达成共产主义历史使命。
第三,《宣言》主张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宣言》在论述共产主义革命时始终坚持一个基本主张:无产阶级要从自发走向自觉并取得斗争胜利,必须建立起自己的革命政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宣言》对此的具体阐述有两方面:其一,无产阶级政党在实践上是最坚决、最彻底的革命政党,因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9],并且在整个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30];其二,无产阶级政党拥有自己的科学理论,并能够运用科学理论指导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即“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1]。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工人革命的目的是明确的,阶段是清晰的,对历史进程和革命、建设的客观条件有着科学的研判和把握。从这些阐述来看,坚持党的领导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党的重要领导人和党员干部应主要从“靠工资生活的人”中选拔任命,并且要建立制度规定党员干部不得从投资性经营中获利、靠资本获利;二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不能用资产阶级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来指导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社会管理等各领域的建设、改革、深化改革工作。
第四,《宣言》主张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国家应按照人民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虽然在《宣言》起草的时代,人类社会从未真正实现社会主义,但马克思、恩格斯推断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的历史进程,并就无产阶级专政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十条具体措施:“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2.征收高额累进税。3.废除继承权。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7.按照共同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32]这些措施显然是策略性的,是“变更全部生产方式”的手段,但结合《宣言》整体思想,其中的基本主张、具体措施体现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般原则的思想萌芽:一是逐步建立公有制,把重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国家手里;二是“尽可能快地增进生产的总量”,大力发展生产力;三是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服务人民生活需要,而不是资本增殖;四是为实现这一目的,国家要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宣言》阐发的这些思想萌芽在170年科学社会主义进程中被一以贯之地遵循、坚守,并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中不断丰富完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五,《宣言》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独立自主地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教育文化。“共产主义革命……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33]《宣言》在反驳资产阶级指责的论战中阐明:道德伦理、哲学、教育、法律等都是有阶级性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4]。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些从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35]。“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36]《宣言》起草的主要目的是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没有过多涉及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后的建设发展问题。但这些阐述为社会主义教育文化事业提供了一般性的遵循原则:社会主义进程中共产党人要发展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国家资源不能用于发展资产阶级、封建的文化,也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融入资本主义教育形态,更不能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遵循资本主义文化规则、纳入资产阶级文化系统。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摆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独立自主地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教育,独立自主地弘扬无产阶级思想观念和价值主张,发展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新习俗、新风尚、新话语。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页。
[3]同上。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4页。
[5]同上。
[6]同上。
[7]同上。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414页。
[9]同上书,第405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6页。
[11]同上。
[12]同上。
[13]同上。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4页。
[15]同上书,第421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
[17]同上书,第414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5页。
[19]同上书,第422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5页。
[21]同上书,第165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71页。
[2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2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5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412页。
[27]同上书,第421页。
[28]同上。
[29]同上书,第413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31]同上。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1-422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1页。
[34]同上书,第420页。
[35]同上书,第417页。
[36]同上书,第4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