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内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关怀

3 《共产党宣言》内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关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消灭剥削、解放人类。因此,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将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身的根本宗旨。这是《宣言》对人类的深沉的伦理关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取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宣言》设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质属性始终如一的坚守。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秉持《宣言》理念的同时,延续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取向,根据当前国际形势和共产党的担当使命,将国内的发展取向逻辑扩展到了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平等性的同时,强调一切要依靠世界人民、一切为了世界人民、让世界人民共享世界发展成果的价值理念,这与《宣言》一脉相承地表达了对人类的深切关怀。

1818年,马克思出生在德国特利尔市的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律师,学识渊博,精通法学,富有哲学素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开明的自由精神培育了马克思的思想和性格。马克思的邻居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对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浪漫主义文学造诣很深,也较大地影响了马克思。良好的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强烈的自由主义气氛的熏陶,促成了马克思最初思想的形成。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已经表现了他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心。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7]马克思一生都是致力于实现这篇论文所表达的志向,那就是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

大学毕业的马克思进入《莱茵报》编辑部工作,遇到了让他思想震动的事件,那就是普鲁士政府的“林木盗窃”法案。马克思看到贫苦无靠的穷人到树林里捡枯枝,作为生活的补充来源,结果维护林木所有者利益的法律竟把拾捡枯枝也当成“盗窃林木”处理。按马克思起初的认识,立法者们不应站在私人利益的立场,而应站在国家的立场,即站在理性和法的立场来维护穷人。而现实的“林木盗窃”法案,用法律把林木占有者的利益变为了国家权威,而国家权威沦为林木占有者的奴仆。出于对穷苦人民的同情,马克思愤然指责立法者:“你们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就是要确保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即使法和自由的世界会因此而毁灭也在所不惜。”[18]马克思此时开始思考物质利益对于现实的影响。

马克思在接触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之后,深受其影响,他指出“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19]。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从伦理维度预设人存在本真状态,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表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生活状态的同情与关怀。马克思首先提出,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也就是说,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其次,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决定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无法肯定自己的生存意义,相反,只能否定自己。在劳动中,工作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只能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遭受摧残。再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类本质”是马克思援引自费尔巴哈的一个概念。在《手稿》中他认为类本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根本特质,也就是要自由自觉地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其直接后果是人同自然界相互阻隔,导致了人的严重生存危机。最后,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的时候,这些东西必须属于资本家阶级,正是这部分人及其所依托的私有制制度,才导致了包括其自身在内的所有人的异化。这时,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哲学判断与无产阶级立场构成了内在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撰写《宣言》时,早已摆脱费尔巴哈的影响,开始走向科学的唯物史观。与以往思辨地预设伦理前提不同,在《宣言》中,形成了唯物史观的他们,开始把自己关切人类前途命运的伦理维度,融入科学地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指明无产阶级革命胜利路径的现实关怀之中。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运用历史尺度肯定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即《宣言》指出,资产阶级“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20],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21]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们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把自己的同情与关怀融入价值尺度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他们指出工人们悲惨的生存境况是“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22],所以,工人们不得不出卖自己,与其他货物一样,也成了商品。“因此,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23]资产阶级的剥削是“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把人们的关系“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24]。无产阶级是赤贫者,甚至资产阶级都已经无法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生存的状况已毫无最基本的自由和尊严可言,“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25]。《宣言》在从伦理维度批判资本主义的时候,同时也科学地指出,无产阶级的这种悲惨状况,恰恰是无产阶级革命彻底的源动力。

《宣言》用了大量篇幅来批判资本的统治,这种批判既是科学的现实批判,也是伦理维度的理论批判,它通过批判所要导向的就是由资本主义社会所遵循的资本逻辑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逻辑。现实的“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26],因此,“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27]而“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28],这个运动的未来就是“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29]。同时,共产主义社会解除了资本对人的压迫和剥削,引领无产阶级由“人依赖于物”的社会形态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进行历史性跨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生产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主体也由此创造出以自己的生产产品为直接基础的新社会生存条件,人在物质生产中现实地实现了自己的主体性,人类超出了自然界,开始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但却是在一种盲目进行的自发运动中实现的。同时,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成了奴役和统治人的主导性的非主体的客观外部力量。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生产活动唯一地以自身的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劳动不再是由必要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事情,而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人类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这个“自由的联合体”中才终于超越了外在必然性的支配而获得真正的自由。与此同时,《宣言》的伦理关怀才能得以实现。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宣言》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伦理关怀。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人类只能生活在由血缘和地缘编织的共同体之中,彼此之间是种孤立、狭隘、封闭的隔离状态,人也只能是一种民族性的、地域性的生存境状,不可能形成命运共同体。而《宣言》昭示的经济全球化,瓦解了作为个体的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存在根基,这样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才能在资本的地平线构建起来。并且,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现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世界多极化的格局越来越清晰,霸权主义和对外侵略只会引起世界动荡,而世界的动荡也会引起本国的不安定;一国的事件可能会演变成国际事件,一个国家的战争与冲突也会危及世界的和平和其他国家的利益;国际性的恐怖事件频发、各种疫情跨国界传播,各个国家不得不彼此相互依存发展,从而融为命运共同体。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秉持过时的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为维护自身狭隘的利益而强行推行一些不平等的国际规则。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推进全球治理的创新,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新的国际多边合作治理框架中推动国际体系发展与完善。当世界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才能“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30],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才能有真正的和平。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人类的现实关怀。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取向。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它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与此同时,保护自然生态是当今全人类所关注的主题,也是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31]地球是人类的母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包括土地、阳光、空气和水等各种资源,都是地球提供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快速的资本扩张中,只把地球看成任人掠夺的资源,看作仅仅给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场所,给地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毫无疑问,生态保护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遍价值,是人类现在和未来的生存需要。因此,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予以参与和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出,地球是人类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保护地球环境是全人类各国人民的共同责任,不能只依靠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力量;人类发展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寻求永续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负责。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是对人类的未来关怀。

《宣言》经过170年栉风沐雨,仍闪现着真理的光辉,因为它是在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为人类的前途命运探寻未来之路,从而把人类文明的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历史走到今天,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宣言》“自由的联合体”目标的现实的、阶段性构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本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契合全球各国、各民族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期盼,体现了中国的全球视野、广阔胸怀和大国担当。因此,为了实现《宣言》的共产主义目标,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愿望,应不断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逐步变为现实。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2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401页。

[4]同上书,第401页。

[5]同上书,第406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7]同上书,第308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页。

[9]同上书,第376页。

[10]同上。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2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2页。

[13]同上书,第405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6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5页。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60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2-403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5页。

[22]同上书,第407页。

[23]同上。

[24]同上书,第403页。

[25]同上书,第415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11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5页。

[28]同上书,第434页。

[29]同上书,第435页。

[3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41页。

[31]同上书,第5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