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语言风格的特点

3 《共产党宣言》语言风格的特点

文体类型与语言风格是相互联系的。文体类型是基础,不同类型的文体要求决定着不同的文字风格。同时,语言或文字风格又直接体现着作者本人的写作个性。因而即使是同一个文体类型,也可以因作者不同而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共产党宣言》正是这样。需要说明的是,《宣言》尽管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作品,恩格斯是《宣言》不可缺少的作者之一,但是就《宣言》最终文本的表述来说,主要是马克思完成的,因而最突出地体现了马克思的语言风格。恩格斯像马克思一样,也是德国语言的大师,是非常善于写作并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伟大著作家,他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值得研究。但是就本文的有限目的而言,我们对《宣言》文字风格的分析,主要是紧扣马克思进行的。

大体上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宣言》的语言风格,即雄浑有力、浓墨重彩、透彻鲜明、言简意赅。

首先,《宣言》的文风是雄浑有力的。文如其人,确实如此。《宣言》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本人雄强大气、豪迈自恃的性格。与他思想的厚重和知识的博大相联系,《宣言》的文字是富有气势而充满力量感的。他的语言力量丰沛而不单薄,大智而不轻巧。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大处着眼,讲大道理、大趋势,直击问题的核心,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穿透力。在这种风暴一般的语言气势和力量面前,所谓文字的优美就是低层次的了。但难能可贵的是,在这里,力量没有破坏美,而是实现了力与美的统一,可以说是一种壮美。

其次,《宣言》的文风是浓墨重彩的。虽然是政治文献,虽然有理论阐述和历史叙述,但是却有着极为浓重的语言色彩,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率真性情和语言才华。这里的色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烈的感情色彩。马克思在这里感情强烈而外露,不加掩饰,直抒胸臆,有着强大的感染力。二是浓烈的文采。《宣言》下笔有力度,色彩浓重,文采斐然。其用词用语的选择、句法上的改造与独特性,以及一些修辞技巧上的讲究等,都强化了这种印象。文章看过去,就像梵·高的画那样色彩强烈而耀人眼目。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阅读《宣言》时,感觉色彩和意象美不胜收,而读过之后一时还反应不过来,也不太能够掌握文中的思想和思路。这是因为《宣言》的语言太过精彩,魅力过于强烈,把读者的注意力从思想上吸引到了语言上,并使人产生一种带有阅读快感的眩晕。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宣言》的语言魅力暂时遮掩了思想的魅力。初读者最容易产生这种效应。因此,阅读《宣言》,一遍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尽快消化掉语言的魅力光晕,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思想魅力上来,也需要反复阅读几遍。

再次,《宣言》的文风是透彻鲜明的。“透彻鲜明”是列宁的说法,他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谈到《共产党宣言》时指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7]这里的“透彻”与“鲜明”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讲马克思在阐释自己新的世界观时,用语深刻犀利、鲜明清晰,丝毫没有含糊其辞或闪烁其词,更没有吞吞吐吐。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当时新世界观成竹在胸,因而能够作出清楚而明了的阐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政治宣告体的要求。这种宣告体需要一种激情而明确的表达,说话斩钉截铁,没有缓冲,没有弹性,不留余地,也不谈另一面,更不做补充和解释。这样的宣告非常清晰,最有力量,也体现了自信和担当,但同时也使一些话说得绝对,往往有些极而言之的说法。比如“工人没有祖国”等等,这些需要我们弹性地加以理解。

最后,《宣言》的文风是言简意赅的。作为党的纲领,篇幅当然不会太大,而且为了便于流传,就只能是一本小册子。但这对马克思并不轻松,因为马克思作为德国哲学家,最擅长长篇大论,对重大题材做系统的思辨性阐述,但在这里显然不能这样做。他必须以高度凝练的方式做简明的阐述,因而文字风格是简约和精练的。从《宣言》中可以看到,里面没有很长的段落,也没有很长的句子。许多论述都是点到为止,但因为语言精辟,概括性强,因而包含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正如列宁所说,《宣言》虽然篇幅不大,但其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