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奠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1 《共产党宣言》奠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世界相较于《共产党宣言》诞生的170年前,整体图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仍处于资本逻辑的主导和掌控之中,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和资本流通方式均全球化,资本的流动超越了一切地域的界限,使一切地域都卷入到资本空间的建构之中,世界各国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另一方面,资本的无序与贪婪表现出来的弊端不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相反,某些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例如,世界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已经无法应付这些挑战,需要全人类来共同面对。全人类的彼此命运越来越相互关联,世界却依然霸权主义横行,局部战争频发,难民流离失所,生态不断恶化。人类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所以,“人类何处去”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针对这个关系人类前途的重大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求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在摒弃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的同时,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是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自身快速发展40年后,在超越资本逻辑的基础上,提出的人类全新的共生共存的现实前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领导人,向世界各国昭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坚实地建立在《宣言》的科学思想之上。《宣言》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不朽名篇,恩格斯在1883年写的德文版序言、1888年写的英文版序言中一再强调: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基本逻辑的现实生成。因此,《宣言》奠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认为,所有的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即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并且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剥削社会中,虽然阶级对立有主要矛盾,但阶层等级层次极为复杂,“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3]。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4]。现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也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发生一系列变革的产物。他们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封建社会中生发出来,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又是在同束缚商品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势力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发展形成。最终,随着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制度,他们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两大基本阶级。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5]无产阶级是同资产阶级一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为资本离开了剥削雇佣劳动者,就不能增殖。而无产阶级,只有当他们的劳动能够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生存下去。随着资本势力的不断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起来。而且,在资本主义获得统治地位之前与封建贵族、君主政体和外国资本的斗争中,不得不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政治上的同盟,因而无产阶级早已经被深深地卷入政治运动。无产阶级是从旧社会的解体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真正的革命阶级,因为它和大工业的发展有着共同的命运,其本身就是大工业的产物。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旧有的被剥削和被压迫的阶级只能进入到无产阶级的阵营。因此,无产阶级代表着一切被压迫阶级的未来,无产阶级的解放条件就是其他一切被压迫阶级解放的条件。这个使无产阶级成为一切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者的历史作用,是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肩上的,是以往全部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不占有任何财产,而只占有可以自由出卖的劳动力。无产阶级的这种状况,完全是资本主义社会强加给它的。因此,无产阶级要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就是要把社会强加给它的原则变成社会自身的原则。社会化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这一本性同大工业的发展趋势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相一致的。无产阶级要彻底消灭私有制和阶级,自身的解放才能实现;通过联合起来的个体,才能真正驾驭社会化的大生产,根除私人占有制下对社会化大生产的破坏。所以,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全世界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资本主义内生的生产力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使得人类的历史活动必须要选择非此即彼的境况:选择资本主义社会,那么其根本矛盾、周期性的社会震荡以及自我毁灭的发展趋势将不可改变;选择共产主义,那么就要彻底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消灭阶级。“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6]

当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它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逐渐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也就是把相互竞争的个人对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经营权予以剥夺,然后把一切生产工具都集中到无产阶级这一新兴统治阶级组建的国家手中。所有的生产部门为了共同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由整个社会来经营,来尽可能快地提高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所以,在这个阶级差别已经消失的社会制度里,竞争将被联合取代消灭,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7]。到这个时候,“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人类的根本利益和目标一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仅不妨碍别人的发展,而且能起到彼此鼓励和互助促进的作用,人类彼此的命运将会紧紧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人类“自由的联合体”。作为以追求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当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自由的联合体”这一人类共产主义最终归宿的现实反映,也是其由现实向理想过渡的人类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9]他们同时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0]虽然历经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但是《宣言》的唯物史观仍然是科学的理论,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了坚实科学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