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编辑与作者问答

附录 编辑与作者问答

问题1 《共产党宣言》对于党员干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宣言》相比之下会显得比较陌生。请问您是否能用通俗的话语,为我们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宣言》最精要的内容呢?

答:《共产党宣言》内容十分丰富,有唯物史观的内容,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还有党建理论的内容,以及其他可以引起我们兴趣的内容。但是,如果从中找出最核心最精要的东西,那就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必然”。这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源头。需要注意的是,在书中“两个必然”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讲的,讲的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但从社会制度角度来讲,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意思是一样的。

其实,在我们今天来看《宣言》,就不应只是看到这个核心内容,因为这个核心内容我们一直在强调。还有一些内容,比如里面讲“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事实上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最早论述。另外,书中关于党的建设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其中一些是非常经典的精华的东西。

问题2 毛泽东曾说,《共产党宣言》他看过不下一百遍。每个人看《宣言》的感受当然不尽相同。相信您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专家,也经常阅读《宣言》。在此,您是否能给大家分享一下阅读《宣言》的切身感受呢?

答:《共产党宣言》是经典名著,富有魅力,值得多看,也应该多看。它的魅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魅力,二是思想魅力。好的文字让人流连,越读越有滋味。丰富的思想更是如此。《宣言》里面思想十分丰富,每次看都会有收获。连毛主席这样的大思想家都看一百多遍而不觉得厌烦,这充分说明了这本小书的思想容量之大。当然,它之所以作为经典名作,不仅是因为它有思想魅力和语言魅力,更在于它的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它之所以是经典作品,是经历了时间淘洗的过程的。在人类历史上许多经典流传下来,肯定有其根本性的原因,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

《共产党宣言》我也看过多遍,也是每次都有收获。我自己学习《宣言》的体会是: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陶醉于其文字表述,而暂时顾及不到其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因为它的文字太特别了,就像鲁迅先生的文字一样,让人着迷。在本书中,我还专门探讨了《宣言》的文字风格。该书呈现了最典型的马克思风格,语言像熊熊烈火,也像大海里汹涌的波涛。因为文字太有冲击力,因而可能会对初读者产生震撼,使人顾不上思考其中的思想。当初我的感觉就是这样,读的时候非常兴奋,而读过之后你问我讲的什么意思,我什么也说不出来。而在欣赏过文字后,才顾上看内容。因而,为了能够从语言层面进入到思想层面,本身就需要多读几遍。而在进入思想内容层面后,就会发现眼前是极为丰富的思想宝藏。《宣言》里面内容丰富,不仅有一些特别好的格言警句,而且所有的语言都是包含着思想的,要仔细琢磨。由于内容过于丰富,我感到不是一次能吸收完的。之所以需要一遍一遍地看,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把书中的内容与现实相联系,从现实出发,去理解和运用《宣言》的道理和精神。特别是要去研究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会有些与现在并不太符合的话语,这些需要我们从更深层次上去理解和把握,而不是简单地与现实对比。

问题3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显然,党员干部要继承《宣言》的思想和精神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请问刘老师,普通大众如何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呢?或者说党员干部和普通人民群众在学习和继承《宣言》方面有哪些差别呢?

答:党员干部首先要学习《共产党宣言》,要经常读,把它当做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同时,广大群众也要学习。《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遗产,是历史文化名著,是所有人都应该知道一些的。而且,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现在的普通群众也与原来不同了,原来还有文盲,有没有上过中学的。但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普通群众也至少是受过义务教育的,有许许多多都是受了高等教育,还有的在国外留过学,文化素质是比较高的。而且《宣言》有很好的翻译本,是可以比较普及地学习的。

当然,普通群众和党员干部在学习上还是会有不同特点。比如对于普通群众,就不是作为硬性的政治性要求,而是一种自愿的学习知识的过程。普通群众学习《宣言》,不必讲究系统,可以零星地学一些片段,哪怕是几句格言或警句,都是有益的;哪怕是随手翻翻,感受一下它的文字,也是有益的。当然,如果能比较全面地深入地学习就更好了。

另外,不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在学习《宣言》时都要注重掌握基本精神,而不是拘泥于个别词句。虽然其中的每一句都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眼睛只盯着个别词句,而不顾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去强做解读,甚至硬性与现实对比,就可能会走偏。

问题4 有人认为,《共产党宣言》是发表在170年前的欧洲,因此它跟中国关系不大。因为中国的发展有自身的特点和道路。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来讲,不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我们当前有一定距离,但这并不影响它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

《宣言》讲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或共同规律,这些基本性的规律是适合于所有的国家和民族的。每个国家和民族在遵循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时候,带有自身的特色。但这个特色是在一般规律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一般规律,也就谈不上自己的特色和特点了。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既包括特殊,也包括一般。以往我们强调特色,有时忽视了其中的一般。其实,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又体现了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就是首先在《宣言》中得到阐述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写作《宣言》的时候没有明确联系中国实际,但是,当他们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在运用《宣言》的一般原理来分析世界各地的情况时,就与中国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写过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和理论文章。这些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有过专门的阐述。讲话中谈到,马克思曾用过“中国社会主义”这样的概念,并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起了一个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我当时在场,聆听到总书记这一论述时心中十分感动。我想,作为中国人,得知原来马克思和恩格斯竟这样关注中国时,都会感到惊奇和感动。

问题5 作为著名学者,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方面著作颇丰。我们知道,您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有很高的要求,希望每一本著作都能有所创新。在您看来,《〈共产党宣言〉与新时代》一书,最大的创新之处在哪里呢?

答:本书有一些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对《宣言》的介绍和解读上,有一些是过去人们有所忽略的方面。比如《宣言》的三个稿本的问题,《宣言》的七篇序言的价值问题,《宣言》的文体类型和语言风格的问题等。二是将《宣言》与新时代联系起来。虽然说新时代是从十八大以来算起,但真正提出和宣布“进入新时代”,还是在党的十九大上,到现在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时代的条件和形势下,如何来看待《宣言》的价值,如何来学习和实践《宣言》,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本书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重温这一经典著作,特别是把《宣言》与新时代的内在联系找出几个方面,形成一种贯通性。另外,还就《宣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等做了较深入的分析。当然,本书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是初步的。真正把这件事情做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问题6 我在读您这部著作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它非常平易近人,将高深的理论解释得如同“大白话”一般通俗易懂。请问,您在写作过程中是否专门在“易读性”方面下了功夫,使得这部书不光能吸引专业学者,也能吸引对《共产党宣言》感兴趣的一般读者?

答:你说得对,我是特别注意这个问题。我觉得每一个作者都有一定的责任为读者考虑,现在大家时间都有限,而且多是碎片化的,很多情况下是用手机来阅读,用来读书的时间就更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在写作上多为读者考虑,让他们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而且,政治理论类的读物就更应该这样了。政治理论本身有其单调和枯燥的一面,在今天这样感性化的读图时代,让人们学习政治理论本来就有一定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政治理论类读本更应该写得通俗明白一些,让大家节省时间,尽量避免使读者觉得理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

著作的通俗与不通俗,可读性高还是不高,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作者是否重视和努力去做;二是作者本人的风格是什么类型。我自己比较重视写作的可读性,而且也逐步形成了通俗易懂的风格。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风格,这是很自然的,有的作者虽然写得深奥些,也没有问题。但对于政治理论读物来说,则应该通俗易懂。当然,这本书并不都是我执笔写的,有的是访问学者,有的是青年教师,有的是博士生,但我都按这样的标准来要求大家。所以,总的来说,这本书还算比较可读。

问题7 在本书中,您在第二章专门讲了《共产党宣言》创作中三个稿本的比较。能说一说您这样比较的用意吗?

答:《共产党宣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过三个稿本,这在专业界不是新闻,但对社会公众来说,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一情况。因此,仅仅从普及知识角度来说,也应该让人们了解这种情况。由此,可以引起人们了解和探究的兴趣。本书中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把三个稿本加以比较,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共产党宣言》形成过程的理解,使人们知道《共产党宣言》的写作确实不容易,并不是那么突然就写出来的,而是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掌握书中的思想。事实上,特别是恩格斯本人写的第二个稿本即《共产主义原理》,写得也很好,是用问答体的形式写的,比较通俗易懂,也收录到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了,可以与《共产党宣言》对照起来学习。这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乐趣。

问题8 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点:您似乎比较喜欢通过先设问再解答的方式展开论述。虽然您在书中提及,问答体不适用于《共产党宣言》,但在解读《宣言》时,您认为问答体是否会比常见的论述体更具有优势呢?

答:先设问,再解答,这样的写作方式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凸显问题意识。这样从提出问题开始,然后针对问题作出回答,就能比较聚焦。如果没有聚焦的问题或主题,就容易写得漫无边际,让人抓不住要领。二是比较易于读者掌握写作的主要思路,有助于做到通俗易懂。刚才我提到,《共产党宣言》前两个稿本都是问答体。这样的题材本来对于读者解答思想问题是有其优点的,尽管它不适合于作出“政治宣告”。因此,学习《共产党宣言》也可以参照前面的稿本一起学习。

问题9 您的行文最终落在了《共产党宣言》的“民族复兴”思想上面。您认为,“民族复兴”思想是《共产党宣言》想要强调的主旨思想吗?

答:我们这本书最后的结语是《共产党宣言》的“民族复兴”思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以前大家也读过多遍《共产党宣言》,但我没有看到有谁注意到了这个重要思想。这个思想不是在正文中,而是在序言中出现的,因此许多读者没有注意到。但这个思想其实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与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相联系。我们发现原来《共产党宣言》中早就有类似的思想和提法了。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当然,《共产党宣言》的最终结论并不是“民族复兴”,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但在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中,与“民族复兴”的问题发生了交汇,并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实现合流。因此,也可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我们今天的“伟大复兴”。这个“复兴”不只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成功,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