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

3 指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

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段交代了《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背景之后,紧接着在第二段就强调了对待《宣言》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实际上,这不仅是对待《宣言》的应有的态度,也是对待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和方法。简言之,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21]这里的“一般原理”实际上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于这些“一般原理”所指,学者们进行了多样化的概括。虽然在具体表述上有区别,但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实际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立场而言,《宣言》其实已经表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2]“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3]共产党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就观点而言,主要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无论是《宣言》还是七篇序言在行文和内容上都很好地坚持用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分析了革命形势和时代条件的变化,分析了具体的策略和斗争方式。就方法而言,主要是指阶级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可以说这两者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方法。要做到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需要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了解每一部经典著作产生的背景和时代条件,认认真真下功夫苦读经典,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其次,要机动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前提,但这种坚持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机动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24]即便是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也说过:“这些措施在不同的国家里当然会是不同的。”[25]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还举了一个反例。他们在批驳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时候,批判了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照搬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献的做法。《宣言》指出:“德国的哲学家、半哲学家和美文学家,贪婪地抓住了这种文献,不过他们忘记了:在这种著作从法国搬到德国的时候,法国的生活条件却没有同时搬过去。在德国的条件下,法国的文献完全失去了直接实践的意义,而只具有纯粹文献的形式。”[26]1888年英文版序言对国际工人协会纲领进行阐述时,也体现了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一思想。共产主义者同盟解散后,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国际工人办会需要一个广泛充分的纲领使得蒲鲁东派和拉萨尔派都能接受。恩格斯说:“但是,这个协会成立的明确目的是要把欧美正在进行战斗的整个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因此,它不能立刻宣布《宣言》中所提出的那些原则。”[27]所以“马克思起草了这个能使一切党派都满意的纲领,他对共同行动和共同讨论必然会产生的工人阶级的精神发展充满信心”[28]。同样是在1888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阐述对待“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名称态度和策略的变化时,也体现了与时俱进地具体分析的思想。因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9]。

最后,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序言的出版折射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第一篇序言的发表是在《宣言》面世24年以后,第七篇序言的发表时间与《宣言》的发表相隔45年,七篇序言之间的时间跨度长达21年。每一版序言的产生都不是一蹴而就和随心所欲的。它们的产生是基于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理论思索。例如,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提出要打破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自己的政权这一新经验就是基于二月革命和巴黎公社的实践,是建立在《法兰西内战》等理论作品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提出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原因及条件,也是基于俄国社会的变化和被卷入资产阶级革命的现实,是基于《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论俄国的社会问题》等理论著作之上的。如此不胜枚举。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论升华,并将升华的理论成果吸纳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去,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