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形式向论述形式的转化
在前两个稿本中,恩格斯所采用的都是问答的方式,到了第三个稿本,马克思恩格斯则选择以更为正式的表达方式来展现。这种表达方式的转化是与这三个稿本产生的历史背景相关的。
这三个稿本都是为了给共产主义者同盟这个组织提供纲领而产生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是正义者同盟,它最初是由无产阶级化的手工业工人组成的德国政治流亡者的秘密组织,后期也有一些其他国家的人参加。在经过多年曲折的斗争后,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认识到他们之前所坚持的空想共产主义的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而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才能正确引导工人阶级得到最终的解放。因此,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随后便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同盟并帮助同盟改组,形成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前两个稿本是恩格斯接受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人的委托承担起了制定同盟纲领的任务。然而在起草这两个文件的过程中,恩格斯只是对这两个文件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负责,而关于文件所采用的这种问答形式却不是恩格斯所提倡的。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经过代表们讨论后决定的,因为在这些代表看来,这种教义问答的形式更简单明了,更有利于当时工人团体的接受。当时其他一些无产阶级组织也都是用问答形式来制定工人的基本文献的,例如法国的四季社、德国的正义者同盟等,因此,恩格斯在前两个稿本中都采用了这种问答的形式。[16]但是在对这个纲领性文件进行第三次修改的时候,恩格斯写信给马克思表明了他对于稿本应采取的表达方式所持有的观点,他说:“我想,我们最好是抛弃那种教义问答形式,把这个东西叫做《共产主义宣言》。因为其中必须或多或少地叙述历史,所以现有的形式是完全不合适的。”[17]这才产生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采用论述形式的《共产党宣言》。
第三个稿本通过采用论述的表达方式,在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基本思想的过程中加入了对相应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事物形成发展规律的逻辑为依据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的产生、无产阶级的产生、共产党及共产党人的形成、共产主义与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流派的区别以及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问题依次进行了阐述。通过采取这样的表述方式,《共产党宣言》在内容上更为连贯,逻辑上更为严谨,不仅使无产者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主要思想,也更加清晰明了地向全世界宣告了共产党人的观点、目的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