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魅力人格

4 展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魅力人格

如前所述,序言的不断更新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没有一贯的坚持,也不会有《共产党宣言》及其序言。一直以来,我们对《宣言》序言的研究更多的是着眼于理论内容本身。实际上,七篇序言也展示了革命导师的魅力人格。这种魅力人格的延伸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升华。因此,对马克思恩格斯魅力人格的呈现,从广义上说,也是序言的一大理论贡献。

其一,序言的出版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友情。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理论战线上的盟友也是生活上的好友。这些在马克思恩格斯往来的书信中就有所呈现。列宁曾说:“1844年9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曾到巴黎小住数日,他从这时起便成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朋友。他们两人一起极其热情地投入当时巴黎各革命团体的沸腾生活……并在同各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学说进行的尖锐斗争中创立了革命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或者说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策略。”[30]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情谊是相互的。他们积极保持思想和理论上的合作交流。他们总是在对方最困难的时候,在物质上互相扶持、在精神上互相支撑。在《宣言》的七篇序言中,其实也体现了这一点。前两篇序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撰写了后五篇序言。恩格斯之所以继续在理论战线和革命实践中继续战斗,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于无产阶级的命运怀有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也是对马克思革命意志和遗志的继承和延续。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深切怀念:“本版序言不幸只能由我一个人署名了。马克思这位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应受到欧美整个工人阶级感谢的人物,已经长眠于海格特公墓,他的墓上已经初次长出了青草。”[31]在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在论述了全世界的无产者已经联合起来的可喜情景后,不禁发出长叹:“如果马克思今天还能同我站在一起亲眼看见这种情景,那该多好啊!”[32]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情,体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志愿的继承,体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深切的怀念。

其二,序言体现了恩格斯的严谨和谦逊。在序言中,恩格斯的严谨既体现在对阶级历史时间长度的不断修正上,也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用词的选择和使用策略上,以及在序言中一些细节的注解上。此外,序言还体现了恩格斯谦虚的品格。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都概括和重申了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恩格斯两次都强调基本思想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在1883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说:“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33]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又指出:“虽然《宣言》是我们两人共同的作品,但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指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属于马克思的。”[34]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下面加了一个“注”对此进行了说明。他说,马克思和他在1845年之前的几年就已经逐渐接近了这个基本思想,至于他个人的研究成果则最好地体现在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马克思则更加快速地将这一基本思想考虑成熟。恩格斯对这些内容的交代和说明,为后人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创作上的关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指引。虽然《宣言》的诞生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合作的成果,但恩格斯一再强调马克思的贡献,这就体现了恩格斯的谦逊。实际上,恩格斯不仅仅是在《宣言》及其序言的创作上作出了贡献,而且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构建、丰富和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致力于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开始,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构不仅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而且还提供了理论作品和精神支持。除了马恩合著的作品,恩格斯也独立撰写了包括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主义原理》《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因此,序言还揭示了恩格斯谦逊的高尚品格。

综上所述,《宣言》的七篇序言不仅对《宣言》产生的社会背景、传播情况和使命进行了说明,还对正文一些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与此同时,序言还提出了新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们还指明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魅力人格和革命友谊,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我们应当对序言的理论贡献进行深入理解和转化,为当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9页。

[4]同上书,第414页。

[5]《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0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8页。

[8]同上书,第379页。

[9]同上。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2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5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4页。

[13]同上书,第314-315页。

[14]同上书,第315-316页。

[15]同上书,第397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7页。

[17]同上书,第400页。

[18]同上书,第384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7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2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6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

[23]同上书,第413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6页。

[25]同上书,第421页。

[26]同上书,第426页。

[27]同上书,第383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3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4页。

[30]《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0页。

[32]同上书,第393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0页。

[34]同上书,第3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