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规矩,养成好习惯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们常常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而与孩子发生矛盾和争执,有的时候还会引起严重的冲突。其实,这些生活的琐事都应该按部就班做好,父母要想避免与孩子因为这些小事情而闹得不愉快,就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规矩意识,并且制订家庭规矩,让孩子能够遵守规矩。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父母也应该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孩子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就能习惯成自然,而无需父母过多地唠叨或者是催促了。在孩子能够遵守规矩,养成好习惯之后,亲子相处会变得更加轻松容易,至少会减少很多不愉快的发生。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或者是初中生,或者是高中生,对于他们来说,学习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学习的节奏非常紧张。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既保证学习的效率,又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一定要为孩子制订良好的作息计划。例如,每天几点起床,几点睡觉,中间要用哪些时间去做哪些事情,完全可以进行程式化安排。当然,也不要把孩子的时间挤压得太过分,可以给孩子留出一定的独立的时间去做喜欢的事情,或者进行休闲娱乐,这样孩子才能做到劳逸结合,紧张有序,也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父母本身如果非常随性,不喜欢生活一成不变,而喜欢新鲜有刺激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对孩子而言是很不适宜的。毕竟孩子每天都有固定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他们每天都是在家和学校之间两点一线。尤其是对于初高中生而言,学习的任务特别繁重,学习的压力也很大,只有保持井然有序的状态,才能充分利用时间,也才能让自己有更规律的生活。规律的作息和生活不但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还能够根据规律的作息为自己设立行为的界限。例如,有些孩子在工作日里学习忙碌,在晚上回到家里之后就希望能够玩会儿游戏或者看电视,而当父母看到孩子没有开始做作业,而是在进行休闲娱乐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很着急,也会催促孩子。这样一来,亲子矛盾也就会发生。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每天必须先完成作业,在此之后如果还有时间,才能进行适度的休闲娱乐。这样就避免了孩子在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之后会无限地延长时间,不愿意写作业。
有些孩子是典型的夜猫子,晚上不喜欢睡觉,但是等到次日早晨起床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困倦,不想起床。为了避免因为晚上睡觉和早晨起床这个问题与孩子发生冲突,父母可以在家庭中制定作息的规律。例如全家人早晨几点起床,晚上几点休息。为了给孩子做好榜样,父母还要放下手机。如今有一些父母是不折不扣的手机奴,每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要躺在床上,就会捧起手机。结果不知不觉就看了很长时间,这样就会影响正常的休息时间。孩子在看到父母还没有睡觉而是在玩手机的时候,也会借此机会进行娱乐,所以影响了睡眠。当整个家庭保持规律的作息,全家人的运转都会进入良好的状态,不但孩子愿意遵守作息时间,父母也会遵守作息时间,这会使得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更加周到,对孩子的引导也更加有效。
青春期的孩子公平意识很强,在为孩子制订规矩,引导孩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而不要“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不允许孩子做的事情,父母也不要去做;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率先就要做到。在家庭生活中虽然只有几个成员,但是整个家庭却是一个微缩的社会,所以家庭生活的很多规矩也要遵守社会的规则,保持公平公正。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身教作用大于言传,对于孩子很多的表现,父母也许会唠唠叨叨地说很多次,但是孩子并不会有明显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如带头去做,和父母反复的说教相比,当父母带头去做,效果往往是更好的。然而,人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没有人愿意被他人管教和约束,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享受绝对的自由,孩子当然也是如此。正是因为这样,孩子们在养成坏习惯的时候非常容易,因为大多数坏习惯都顺从孩子的本性,而在养成良好的习惯时却面临很大的难度,因为好习惯的养成要与自己的本能作斗争,而且要长期坚持才能渐渐地成型。但是,习惯一旦养成就能一劳永逸,养成习惯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在习惯养成之后,习惯带给我们的好处却是特别多的。
有的父母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他们希望孩子努力向上,刻苦学习,在学习上出类拔萃。与此同时,父母自身却并不追求上进,只是按部就班地工作,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做家务,或者进行娱乐活动,生活没有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即使反复告诫孩子要树立梦想,制定目标,效果也往往很不好。父母与其要求孩子努力,不如自身先努力。如果父母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并且家庭生活是朝气蓬勃的,那么孩子耳濡目染,看到父母这么努力上进,孩子也会反思自身,从而在学习和成长中有更好的表现。
家庭是一个小小的团体,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家庭生活中,不管是制定规矩还是形成习惯,都要做到全家总动员,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努力向上的氛围,也会受到父母的感染,因而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争取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