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在一个家庭中,虽然父母不能对孩子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但是在家庭角色的扮演中,父母的确相当于家庭的领导者。通常情况下,公司内部如果发生了矛盾,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就必须站在员工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理解员工的苦衷,这样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圆满地解决问题。那么,作为家庭的领导者,当父母与孩子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父母应该放下家长的权威和架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问题,这样才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

对于每个父母而言,家庭教育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当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之后,他们往往不愿意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告诉父母。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与孩子之间原本顺畅的沟通就会面临很多阻碍,父母一味地强求孩子诉说内心,孩子往往会表示抗拒,所以父母需要换一种方式,以委婉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心思。例如,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都是父母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的好方式。父母只有这样做,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也才能与孩子产生共鸣。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已经习惯了居高临下地命令孩子,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还会不由分说地指责孩子。这些父母很少会顾及孩子的感受,他们有着很强的主观意识和思想,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权威,才是正确的。有的时候,即使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父母也会要求孩子噤声,禁止孩子表达。在这样单方面的沟通之中,青春期的孩子会更加叛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剑拔弩张。

青春期的孩子尽管身心快速发展,却依然是孩子。他们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成长,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了解和探索这个世界。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因为缺乏人生经验,他们在有些方面并不能考虑得面面俱到或者做得完美无瑕。当发现孩子做得不好或者是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父母切勿急于批评和否定孩子,也切勿急于向孩子讲道理。要知道,父母不是孩子,所以父母并不能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即使父母设身处地地为孩子考虑,父母也不能真正了解孩子。但是做了总比不做要好,当父母尽量体谅孩子的难处,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他们就能够给孩子更好的引导。当孩子面对很多难题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的时候,父母会给出孩子参考意见,也会激励和陪伴孩子共渡难关。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共情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一个人如果拥有共情的能力,就能够感受并且理解他人,他们甚至能够进入他人的主观世界,透过他人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的一切。父母对孩子应该具有共情的能力,这样即使孩子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去倾诉,父母也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尽量了解和理解孩子。尤其是当青春期的孩子在情绪上处于反复的波动和急剧的变化之中时,父母更需要与孩子共情。

当然,共情是有前提条件的。如果父母从来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生活,也不了解孩子的很多想法,那么,要想运用共情的能力去考虑孩子的需求,分析孩子做事情的初衷,往往是很难的。父母应该多多陪伴孩子,哪怕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这样才能加深对孩子了解,也为共情奠定良好的基础。

很多父母与青春期的孩子之间彼此戒备,互相猜疑,这使得亲子关系特别紧张,甚至有剑拔弩张之势。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占据着主导地位,要想让亲子关系得以更好的发展,父母就应该放下主观的成见,放下高高在上的家长权威,这样才能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流。

对于年幼的孩子,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应该蹲下去看着孩子的眼睛。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很多孩子已经和父母一般高,甚至有些孩子已经比父母更高,在这个时候,我们不需要与孩子保持起同样的物理高度,但是我们在心理上应该与孩子保持同样的高度,这样才能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应该以更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要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虽然他们从形体上已经接近于成人,但其实他们的内心还是非常稚嫩的;虽然他们比起年幼的孩子有了一定的成长,但是他们距离成熟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呢。所以父母不要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否则就会与孩子发生矛盾。父母一定要放下对于孩子的偏见,以共情为桥梁,理解孩子,接纳和包容孩子。

毋庸置疑,在家庭关系中,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父母切勿独断专行,也切勿成为孩子的主宰者,孩子也不要成为父母的提线木偶。父母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要知道,教育孩子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对孩子的教育之中,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人生将起到很重要的影响,所以父母不要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敏感多疑,就疏远青春期的孩子。越是在这个时候,青春期的孩子越是需要父母陪伴在身边,父母应该作为最坚定的后盾,为孩子提供最强大的助力,父母也应该作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始终了解孩子的内心,读懂孩子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