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激将法,坚持纵向比较
在比较盛行的今天,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拿来比较的。在比较的过程中,他们仿佛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感受到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因而觉得非常满足。实际上,比较并不能始终起到积极的作用,有的时候,不恰当的比较还会导致事与愿违。父母把自己家的孩子拿去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一旦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就会感到沮丧失望;如果比过了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又会沾沾自喜,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优越感,引起别人的反感。所以与其进行这样的比较,还不如不做比较,给孩子营造更宽松从容的成长环境。
一般而言,即使需要做比较,也应该坚持纵向比较,而不要进行横向比较,这样才能激励孩子更加努力,坚持进取。印度大思想家奥修曾经说过,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不要比较,只要欣赏就好。对于孩子,父母也应该怀有这样的态度。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个性,也都有自己成长的背景,所以把不同的孩子放在一起比较原本就是不合理的。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父母热衷于比较,孩子的心态就会不稳,对于学习和成长的初衷也会发生改变。常言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每个人都不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都一定会面对更优秀的竞争对手。所以与其这样盲目地进行比较,导致自己自傲或者是自卑,不如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激励自己持续进步。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是做更好的他人,而是做最好的自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比较的唯一的对象就应该是自己。
如果真的想比较,就要把自己的今天与昨天比较,看看自己的今天有没有进步,或者把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表现与在其他事情上的表现进行比较,从而督促自己在每件事情上都能够表现得更好。当然,比较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能够帮助我们看到自身的不足,也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他人的优势和长处,这样我们就可以向他人学习。进行这样的比较,目标不是为了获得优越感,而是为了督促自己进步,也是为了认清楚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只有坚持正确的比较,父母才能够激励孩子不断进步。有一些父母喜欢对孩子使用激将法,例如说孩子“你就是不如某某同学那么优秀”“我看你永远也赶不上某某同学”。父母这样说的初衷是希望激发起孩子的求胜心,让孩子鼓起信心和勇气超越那位同学,但是有些青春期孩子敏感细腻,自尊心非常强,如果父母这么说,孩子很有可能说“我就是不如那位同学,你们觉得那位同学好,就去认那个同学当儿子呀”,被孩子这样怒怼一顿,父母往往哑口无言。孩子说得有没有道理呢?孩子说得非常有道理。父母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想,孩子从来没有嫌弃我们做父母不够优秀,我们又为什么要嫌弃孩子不够优秀呢?孩子无条件地接纳我们父母,我们作为父母又为什么不能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呢?
不可否认的是,青春期的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例如有些孩子心思狭隘,自私任性,拖拖拉拉,这些小问题并不影响孩子的可爱。虽然会给孩子生活带来一些小小的影响,但是父母要引导孩子改掉这些小小的缺点,让孩子完善和提升自己的行为。有些父母一旦对自家孩子不满意,就把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或者把自家孩子与自己心目中优秀的孩子作比较。这都会是让孩子沮丧失落,自暴自弃的。父母总是热衷于使用比较的方法,认为比较能够激发起孩子不服输的个性,实际上结果恰恰相反,孩子有可能认定了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也有可能会认定自己只能表现到这个程度。
没有人愿意被别人拿来比较,孩子如此,家长也是如此。当父母意识到自己不喜欢被比较之后,也就不要再把孩子拿去与其他孩子比较。越挫越勇的确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但并非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这样的状态。父母如果不能做到坚持在比较中进取,也就不要强求孩子,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在这个世界上,绝对完美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父母在发现孩子有很多缺点和不足时,不要忘记发掘孩子的优势和长处。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父母切勿只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也要对孩子的优点进行表扬和赞赏,这样才能激励孩子继续努力和进步。
具体来说,父母要想改变比较的心态,就要对孩子怀有一颗平常心。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最大的难关不是在接送孩子的时候付出多少辛劳,为孩子报班的时候花了多少金钱,而是要接受孩子的普通和平凡。新生命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认为自家的孩子是出类拔萃、无人能及的。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最终会发现自家的孩子是很普通和平凡的。父母只有接受孩子的普通和平凡,才能够对孩子适度期待,也才能对孩子怀有平常心。
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不够好的时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找到原因之后进行弥补,或者改正错误,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与孩子一起进步。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指责孩子,而并不告诉孩子如何做才能更好,也不知道孩子如何做才能取得进步,那么孩子就只会原地踏步。
不过,我们只是说不能比较,并没有说不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还是需要榜样和标杆的,这个榜样不一定要是孩子的同龄人,也可以是父母,还可以是孩子喜欢的某一位老师,甚至是某一个明星。总而言之,只要能对孩子起到激励的作用,这个榜样就是好榜样。父母在选择榜样的时候,不要局限于孩子的同班同学或者一起玩的伙伴儿,而是可以把目光看得长远一些,让思路更开阔一些,要选择一个切实能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