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守承诺,是做人的根本

信守承诺,是做人的根本

父母如果对孩子食言,会有什么样严重的后果呢?很多父母对此都没有正确的认知。他们认为:我作为父母,每天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还有很多突发的情况需要处理,所以我并不能保证对孩子兑现诺言。如果父母怀着这样的心态,常常轻易对孩子许诺,又把自己的诺言抛之脑后,那么孩子长大以后也一定不能信守诺言。如果说孩子长大之后不信守诺言是远期的后果,那么短期的后果则近在眼前,即孩子不再信任父母,而且对于父母所说的话也不愿意听从。由此可见,父母如果不能做到一诺千金,信守承诺,对于亲子关系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

对于信守诺言的人而言,诺言是一字千金的;对于不能信守诺言的人而言,诺言是不值得一提的。毕竟诺言只是一句或者几句话,轻飘飘的,也许随着风就被吹散了。是否信守诺言取决于每个人对诺言的重视程度,以及这个人的人品和品质,所以不要觉得诺言只是一句或者是几句话,诺言能够反映出人们深层次的思想及自身所具有的品质。

在家庭生活中,很多父母会带着强烈的情绪与孩子相处,尤其是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受到情绪的驱动会对孩子说出一些话。等到这些话说过之后,他们又因为一些客观或者主观的因素而无法把这些话变成现实。父母们往往并不认为这是不守承诺的表现,而认为自己是有苦衷的,例如公司突然要求出差,所以不能带孩子出去玩;同事突然有事情需要自己帮忙顶班,所以不能带孩子去吃必胜客。在父母看来,这些事都是不值一提的,但是对于孩子而言,这些事情却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会认为父母没有遵守承诺,他们不愿意再相信父母的话,也会因此而渐渐地疏远父母。

正是因为如此,有些父母会说自己非常忙碌、疲惫和辛苦,孩子却不体谅自己,而大多数孩子都在指责父母不守诺言,总是把自己说过的话忘记了,因而不愿意再相信父母说的话。每个人对诺言有不同的理解,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才会产生这样的分歧。那么,到底谁是正确的,谁又是错误的呢?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要兼顾很多方面的事情,所以父母认为自己并没有错。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说,父母说了就应该做到,如果没有做到,就是对孩子食言。每当对孩子食言,不管因为什么原因,父母很有必要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父母对孩子食言,却又不愿意向孩子道歉,那么对孩子的伤害就会是双重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开展教育要以得到孩子的信任为基础,如果父母失去了孩子的信任,那么父母就无法再与孩子沟通,而且还会带给孩子负面的影响。从这两个方面来看,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应该慎重思考,再决定对孩子作出怎样的承诺,也应该全力以赴去践行对孩子的承诺。如果真的因为有一些突然发生的事情,或者是因为不可抗力因素,而导致父母无法对孩子兑现承诺,那么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交代,向孩子解释清楚事情的原委,并且告诉孩子自己将会如何弥补这个过失。这样一来,才能尽量把食言给孩子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

在中国古代,曾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他的品格非常高尚,而且他信守承诺,对于自己说出去的每句话都会努力践行。他不但尊重成人,而且非常尊重孩子,哪怕是对于孩子说出的话,他也不会忘记。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和邻居去赶集。在妻子出门的时候,孩子吵闹着也要一起去赶集,想要买好吃的东西。妻子不想带孩子一起去赶集,就骗孩子说等回家就杀猪给孩子吃肉。孩子听到有猪肉吃兴奋极了,从妈妈出门开始,孩子就搬着板凳坐在院子门口,眼巴巴地等着妈妈回家。

就这样,时间很快过去了大半天,孩子除了偶尔回家里喝点水之外,一直坐在门口等候着妈妈。眼看着已经到了傍晚,天色渐晚,曾子回到家里的时候,看到孩子坐在门口,也没有玩儿,而是看着道路的方向,不由得感到很纳闷。得知孩子是在等着妈妈赶集回家之后杀猪吃肉,曾子对孩子说:“天晚了,咱们先回家去磨刀,这样等妈妈回来就可以杀猪了,好吗?”听到曾子的话,孩子高兴得又蹦又跳。

回到家里之后,曾子马上就开始磨刀,又烧了一大锅水。这个时候,妻子回家了,她看到曾子的举动非常惊讶,询问道:“不过年不过节的,你磨刀干什么呀?”曾子说:“你承诺孩子要杀猪吃肉,难道你忘了吗?”妻子大吃一惊,说:“这口猪可是我们全家过年要吃的呀,你怎么能现在就把猪杀了呢!现在离过年还有半年时间呢。猪这么小,杀了可惜,而且杀了猪之后,我们过年就没肉吃了。”

曾子严肃地对妻子说:“你亲口承诺孩子赶集回来杀猪吃肉,如果你骗了孩子,孩子以后再也不会相信你的话,而且还会向你学习,以后也会食言。你觉得是一头猪重要,还是孩子的品质更重要呢?”听到曾子的分析,妻子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虽然她很后悔自己随口哄骗孩子杀猪吃肉,也很心疼这口还没有长大的猪,但她还是和曾子一起忙碌着,把猪杀了。因为家里猪肉很多,他们还分给邻居们很多猪肉呢!

尽管只是哄骗孩子不吵闹的一句话,但是在曾子的心中,这句话就是承诺。如果他不能够兑现这句话,那么孩子将来不再信任父母,也不遵守承诺,这样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曾子认为,哪怕过年的时候没有猪肉吃,哪怕现在这口猪还没有长大就被杀掉很可惜,但是这些都没有对孩子的教育重要。

生活中,很多父母之所以对孩子食言,并不是故意为之,而是因为他们在对孩子作出承诺的时候往往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等到兑现承诺的时候,却因为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而无法兑现承诺。

虽然父母有很多原因和理由都是可以谅解的,但是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未必能够理解。孩子还小,不知道人生中会有各种不如意的事情,也不知道父母有多么忙碌,承担了多少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要强求孩子必须理解父母,而是应该改变自己对孩子作出承诺的方式,例如不要对孩子作出期限很长的承诺,可以在事情即将发生的时候再告诉孩子。这样孩子既会感到惊喜,又不会因为父母突然有事情不能兑现承诺而感到失落。对于那些不确定一定要办的事情,父母可以将其列为待办事项,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事情有可能得以实现,有可能不能顺利兑现,因而就不会指责父母轻易食言。总而言之,父母要给孩子作好榜样,让孩子知道只有先守住承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这样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也会更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