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让孩子拥有内部驱动力
如今提倡赏识教育,所以很多父母都会表扬孩子,不管孩子表现得怎么样,父母都会夸赞孩子很棒,非常优秀。面对父母这么不用心的表扬,尤其是在本就烦恼的情况下,孩子难免会觉得厌烦。虽然人人都喜欢听好话,但是人们喜欢听的是那些用心所说出来的好话,而不是不假思索就说出来的例行公事、敷衍了事的话。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犯这样的错误,那就是他们会盲目地迷信赏识教育,会忽略孩子的实际情况而不切实际地夸赞孩子,这样一来,鼓励和激励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除了让表扬泛滥之外,父母们还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为了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父母们会奖励孩子金钱或者物质。这么做虽然看起来在短期内奖励了孩子,金钱和物质是非常现实的,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渐渐地就会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学习是为了父母,而不是为了自己。也有一些孩子会以学习为条件要挟父母,甚至逼着父母答应他们的某些要求。不得不说,这样的孩子已经在学习上进入了误区,缺乏内部驱动力,而只是依靠着外部驱动力来坚持学习。可想而知,孩子在学习上必然后续乏力。
内部驱动力是指孩子主动自发产生的一种力量,往往是非常持久的,而且也能够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去做一些事情。外部驱动力指的是从外界得到的驱动力量。通常情况下,拥有外部驱动力的孩子必须有条件地去做一些事情,例如父母总是奖励孩子钱,那么孩子就会要求在下一次考试的时候如果考取100分,父母就要奖励他们多少钱。父母如果答应,孩子就会拼尽全力考得更好;父母如果不答应,那么孩子就不愿意考得更好。在此过程中,随着奖励次数的增多,金钱对孩子的激励作用会渐渐减弱。由此可见,外部驱动力是无法长久保持的。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在学习上始终都有良好的表现,并且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就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帮助,也要避免给孩子物质和金钱等奖励,这样才能激发孩子更为持久的内部驱动力,而不过分依赖于外部短暂奏效的外部驱动力。
每个孩子内部的动驱动力是不同的。有些孩子的内部驱动力本身就很强劲,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无须过多地奖励。例如,有些孩子非常喜欢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想方设法地战胜困难,那么父母只需要给孩子们提供助力,提供便利的条件,孩子就会表现得更好。而有些孩子在学习上非常被动,他们讨厌学习,也不愿意在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在父母允诺给他们物质或者是金钱奖励的时候,他们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点兴趣,这就是典型的外部驱动力。外部驱动力并不会随着孩子自身对于学习的认知越来越深刻而得以增强,反而会随着金钱或者物质奖励的频繁而变得越来越弱。如果孩子的内部驱动力不足,那么父母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给孩子一些外部驱动力来激励孩子不断进取。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具有了内部驱动力,则父母切勿以奖励物质或金钱的方式消除孩子的内部驱动力,让孩子依赖外部驱动力,这是本末倒置的。
就像植物需要水才能生存下去,孩子也非常需要父母的鼓励,但是鼓励要适度,而且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孩子来说,鼓励并不是奖励,父母在鼓励孩子的时候,就意味着父母已经接受了孩子,认可了孩子,并且看到了孩子的辛苦和努力。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更加专注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且争取表现得更好。鼓励孩子还要能够看到孩子的闪光点,要说一些具体的事情,陈述孩子表现得到底有多么好,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用心,也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哪些方面有不足,从而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但是鼓励一旦过度,就会让孩子非常依赖鼓励,如果父母不鼓励,他们就不愿意做一些事情,而且在经常接受鼓励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对自己形成错误的认知,觉得自己表现得非常棒,不需要更加努力去坚持进取。当形成了这样错误的思想,孩子如何能够保持上进的态势呢?
鼓励不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鼓励可以带给孩子积极正向的能量,但是奖励却有可能会起到事与愿违的效果。现在的教育中,很多人都提倡赏识教育,但是对孩子的赏识却不要泛滥,只有给孩子适度的赏识,才能激励孩子继续成长和进步。
坚持对孩子进行鼓励,同时把握原则,这样才能对孩子进行正面的管教和鼓励。相对的是批评和否定。孩子还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都没有发育完善,所以他们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切勿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也不要劈头盖脸地批评或者数落孩子,更不要因此对孩子盖棺定论。父母要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去成长,也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表现。孩子只要努力了,不管他们做出的表现是好还是不好,也不管他们犯的错误是否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我们都应该相信孩子,也应该给孩子助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健康,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