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鼓励孩子独来独往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人际剥夺实验。这个实验最终的结果显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必须居住在人群之中,与其他人进行交往。由此得出了结论:人际交往是人的必然需要,就像人必须吃饭睡觉一样,每个人也都必须与他人交往。正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才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人际交往是更为重要的,这是因为父母即使怀着赤子之心,也不可能代替同龄人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孩子在与同龄人相处的时候,会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能够提升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只有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之中,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多结交朋友,当发现孩子总是独来独往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也要及时帮助孩子敞开心扉,接纳朋友。
与其说人际交往是与吃喝拉撒一样的生理需求,不如说人际交往更多的是在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正常的交往,孩子可以得到心灵的沟通,也可以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寻找到感情的寄托。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孩子成年之后在社会生活中也能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青春期孩子敏感而又自尊,如果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会形成更好的交友习惯;如果他们的人际关系特别恶劣,那么他们就会出现人际退缩的现象,甚至会出现恐惧社交的行为。从孩子成长的营养滋养来说,父母即使很关心和关爱孩子,也不可能像同龄人那样陪伴孩子,而同龄人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恰恰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青春期,如果孩子始终非常孤独,没有朋友的陪伴,也得不到朋友的认可和接纳,那么在长大成人之后,即使他功成名就,获得了成功,在心灵深处也会有很大的缺憾,也时常会感到不安全。所以当发现孩子喜欢独来独往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回归到正常的交际之中,而切勿因为一些原因就限制孩子的交往,使孩子对结交朋友不那么热衷,这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是巨大的损失。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鼓励孩子结交更多的朋友呢?
首先,父母可以为孩子制造机会结交朋友。孩子生活的范围是比较小的,尤其在上学之前,孩子们更多地在家庭中生活。在上学之后,孩子会认识很多同学,除了同学之外,父母还可以为孩子提供机会,结识朋友。同学和朋友的关系还是不同的,朋友关系比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例如,父母可以在家里举行小型聚会,让孩子邀请班里处得比较好的同学参加,并且为孩子们准备一些小礼物。有过这样的一次活动之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亲近,孩子自然也就与同学变成了朋友。
其次,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与朋友之间礼尚往来。其实,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最开始就是从交换开始的。几岁的孩子还不懂得为朋友付出,他们在和朋友相处时,往往会以自己喜欢的玩具去交换他人喜欢的玩具,在交换的过程中,他们彼此越来越熟悉,这完全符合心理学上的互惠心理。虽然青春期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但是互惠依然可以帮助他们交到很多朋友。例如孩子们之间虽然不再交换各种物品,但是可以交换秘密。当两个原本关系很普通的孩子拥有了一个共同秘密,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马上产生质的飞越,变得更加亲近。
再次,教孩子学会分享与合作。如今,很多孩子从小就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习惯了独占家里所有的资源,所以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也往往会非常自私任性。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如果总是任性霸道,就不能得到朋友的认可和喜爱。父母要教会孩子学会分享与合作,一份快乐经过分享就变成了两份快乐,一份痛苦经过分享就变成了半份痛苦。合作则可以让孩子把渺小的个人力量融入大海之中,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当孩子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之后,就会更乐于与人合作。
最后,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发生矛盾。孩子在与朋友们相处的过程中,也会因为意见分歧或者利益冲突,而与朋友发生各种矛盾。在这种时候,父母不要过于指责孩子,也不要护着孩子,指责其他孩子。父母应该怀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如果孩子能够独立处理问题,那么父母要把问题交给孩子独立处理;如果孩子不能独立处理问题,那么父母要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理解和宽容他人。唯有如此,孩子才能与朋友之间建立更好的关系。
对于独来独往的孩子,父母虽然要引导孩子去结交更多的朋友,却不要强制孩子。有些孩子生性孤僻,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父母如果强求他们与人交往,往往会给他们造成困扰。父母应该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对孩子不限制、不干预,必要的时候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这样孩子才会感到舒适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