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孩子学会拒绝,不要迷信“哥们义气”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陷入“哥们义气”的怪圈之中,这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很想得到同龄人的认同。为了能够融入同龄人的团体,他们甚至会违心地做一些事情。网络上曾经有一则新闻,说的是三个少年因为入室盗窃而被判刑,其中两个少年是社会青年,有一个少年是学校里的学生。这个学生在平日里的表现非常好,那么他为何会做出入室盗窃这样的犯罪行为呢?他说出来的理由让众人都很震惊。原来,在当时,另外两个青年想入室盗窃,学生对此表示反对。但是那两个青年说,如果这个学生不参与盗窃,就会把他排除到他们的团体之外。就因为受到了这样的威胁,这个学生就参与了盗窃,犯下了罪行。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看重同伴之间的情谊,他们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怀着热烈的感情,他们非常热衷于交往,而且很看重朋友之间的情谊。不管是与同学交往,还是与其他朋友交往,他们都非常投入。但是,友谊是需要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尤其是男孩之间的情谊还需要讲义气。很多青春期男孩儿因为不知道真正的义气是什么,就会在与同伴相处的时候失去原则和底线,甚至不考虑做事情的后果,只是为了迎合朋友的喜好,这使得他们触犯了法律,违反了道德。他们原本以为这就是忠诚于友谊的表现,却不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间陷入了哥们义气的误区之中,也让自己变得特别被动。
友谊和义气并不是一码事,义气带有江湖的习气,而友谊则是纯洁的、纯粹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都会把友谊和义气混淆,也会因为义气而把自己与朋友们捆绑在一起。父母要教会孩子巧妙地化解这些麻烦,准确地区分友谊和义气,不要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
朋友之间互相帮助原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如果对方提出的是不情之请,或者是无理的要求,那么孩子就不能无限度地容忍朋友,更不要无条件地支持朋友。尤其是当帮助或者支持朋友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时,孩子一定要能够拉得下面子拒绝朋友。虽然帮助朋友可以让我们获得朋友的感谢,得到朋友的认可,但是如果这样的感谢和认可是以我们承受惨痛代价为前提条件的,那么这样的朋友即使失去了,也是不值得惋惜的。
对于友谊,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带有飞蛾扑火的热情,他们不会判断这份友谊是否值得自己珍惜,也不会判断自己的朋友是否属于正道,他们只是为了与喜欢的朋友在一起,就会盲目地去做一些事情。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耐心地引导孩子理解友谊,要教会孩子拒绝,也让孩子不再迷信哥们义气。
首先,在朋友相处的过程中,父母要让孩子坚持原则。很多孩子是无原则无底线的,他们为了取悦朋友,就会做出一些违心的事情。但是真正的朋友并不会触犯我们的原则和底线,所以以此为标准,孩子们就能区分哪些是真朋友、哪些是假朋友。尤其是在与朋友有分歧的时候,孩子要坚持自己的主见,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盲目地从众,对很多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判断,这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要帮助孩子区分友谊与义气。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特别冲动,在交往朋友的时候,他们会为了哥们义气而做出一些违反原则的事情,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对于孩子而言,这样的付出并不能帮助他们获得真正的友谊,反而会让他们给自己惹来很多麻烦,甚至因此而触犯道德和法律。这显然是父母最担忧的。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先给孩子打好预防针,让孩子对于友谊和义气有正确的认知,从而帮助孩子正确交友。
最后,父母要教会孩子拒绝他人。很多孩子脸皮薄,不好意思拒绝他人,尤其是在面对朋友的请求时,他们总是不自觉地充当老好人的角色。其实如果我们有能力帮助朋友,自然要全力以赴,但是如果朋友提出的是不情之请,让我们感到很为难,那么我们就应该拒绝。
拒绝朋友的时候不要居高临下,避免伤害朋友的颜面。可以列举出自己实际的困难,也可以抬高对方,这样都能维护对方的面子,让对方不至于因为被拒绝就对我们怀恨在心。必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找一些委婉的借口拒绝对方,这样都可以给对方台阶下。
如果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又很想帮助对方,那么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给对方一个替换的解决方案,尽我们所能地帮助对方,这样才能赢得对方的谅解,并且得到对方的感谢,可谓一举两得。
与人相处一定会有各种情况发生,作为青春期的孩子,在与朋友相处的时候也会状况百出。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不但要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把好孩子的交友关。当孩子与朋友相处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也要及时向孩子伸出援手,这样才能帮助孩子维持好友谊,也结交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