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传达给孩子
在孩子小时候,很多父母都对孩子投入了所有的爱和关注,他们关心孩子的吃喝拉撒、言行举止,关心孩子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们对孩子关心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他们依然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但是他们更关心孩子的学习表现如何,以及学习成绩的高低。随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争执也越来越多。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而父母却希望孩子能够像成人那样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很残酷,因而从现在开始发奋努力。在这样的分歧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了很多误解。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一点不懂得作为父母的苦心,不知道感恩父母的辛苦付出,更不懂得回报父母的付出。反过来看,孩子的想法与此截然不同,他们也在抱怨父母不够爱他们,只关心他们的学习,而从来不关心他们自身,只要求他们考试考第一,而从来不只关注他们如何才能考取第一。不得不说,这样的误解让亲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也让亲子相处出现了很多问题。
作为父母,我们在得知孩子的怨言之后应该反思自己,要认识到自己不应该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也要关注到孩子这个人;父母不应该只爱孩子的高分,更应该爱孩子的各种表现。很多家庭教育之所以面临困难或者障碍,主要是因为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因而无法获得安全感。父母要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就应该有智慧地爱孩子,而不要盲目地爱孩子。如果只是出于动物性的本能去爱孩子,那是连动物也能做到的,人是万物的灵长,是自然的主宰,人类的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应该区别于动物,应该理智而又深沉。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意,一方面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更多地倾向于学习和成长方面,另外一方面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一直以来都是不计回报、太过无私的。有些父母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照顾孩子,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他们从来没有放手孩子,还依然像孩子小时候那样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当孩子已经习惯了接受父母这样的爱,他们就会认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一个孩子饥肠辘辘的时候吃了路人的一碗馄饨,他会对这个路人感激涕零,也会认为这个路人是非常善良的。但是一个孩子吃了父母一辈子的馄饨,他却从来没有说过任何感谢父母的话,这就是因为孩子对父母的爱习以为常,所以也就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了。从这两方面来说,父母一则要学会对孩子放手,二则要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健康,而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此外,父母还要学会对孩子放手,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辛苦,这样孩子才会知道父母为他们付出了多少。
还有一些父母之所以不善于对孩子表达爱,是因为中国人对于爱普遍都是比较内敛的。在孩子小时候,父母会经常亲昵孩子,拥抱孩子,甚至对孩子说“我爱你”。但是随着孩子渐渐成长,尤其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父母因为与孩子的关系变得紧张,所以就会在不知不觉间之间把对孩子的爱隐藏起来。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西方国家的人学习。西方国家的人感情热烈奔放,对于他们想要说出口的东西,他们是一定会积极表达的。西方国家的人也非常注重礼节,人与人见面的时候会互相亲吻脸颊,关系亲密的人见面的时候会亲吻。这些爱的表达方式,对于加深爱意都是很有好处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果非常疏远,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那么孩子就更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各种安排和教导。父母只有把爱传递给孩子,以爱打开孩子的心扉,赢得孩子的信任,孩子才会与父母建立更为亲近的关系。
如果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父母就习惯了与孩子疏远,也习惯了很少与孩子沟通和交流,那么等到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就会非常冷漠。在孩子青春期内,父母要学会与半大的孩子相处,也可以继续对孩子说爱,或者以拥抱、亲吻等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当父母们习惯了以这样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孩子也习惯了以这样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爱,那么亲子之间的感情就会越来越深,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前文说过,即便是青春期的孩子也需要拥有安全感。当感受到爱的时候,孩子就会获得安全感;当感受到爱的时候,孩子就愿意敞开心扉面对父母,也愿意接纳父母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