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不要误解人生

青春期孩子不要误解人生

近些年来,青春期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越来越多。2018年春天,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个17岁的少年因为与妈妈发生了争执,冲动地跑下汽车跳下大桥;前段时间,有一个15岁的少女因为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跳楼身亡,而心急的父亲在楼下试图徒手接住她,也不幸被砸中身亡。这样的悲剧,对于我们而言并不是无关痛痒的故事,而是对我们的警醒,让我们作为父母必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的教育对于生命的教育是比较缺失的,很多父母和学校都没有关注到孩子的生命教育,也很少告诉孩子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因为身心的快速发展会导致情绪剧烈波动,对于人生也会产生一些误解,这是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对各种困惑。例如,与老师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与父母之间产生分歧。当面对这些难解的问题时,他们因为无处求助,就会导致负面情绪淤积在心中,不断地堆积。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和重要的监护人,作为孩子引领者,一定要关注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要帮助孩子走出对人生的误解,这样孩子才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也才能敞开怀抱拥抱生命。

保尔·柯察金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臧克家也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死得轻于鸿毛,有的人死得重于泰山。这也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有价值和意义。

在对孩子开展人生教育的时候,父母要认识到青春期在孩子一生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青春期是孩子成人前的预备班,也是孩子从少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在青春期中,孩子会接触到各种信息,也会快速地成长。这种成长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让孩子无法应对。与此同时,孩子也开始主动地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计划自己的未来。正是因为对于人生的探索更加深入,对于生命的思考更加深刻,所以孩子才会从原本无忧无虑开心玩耍的状态,变得迷茫。

每当听到父母或者身边的人说起社会生活压力很大,听到各种不如意的现状时,他们就更不知道自己将来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当孩子对人生的解读进入了误区,他们就会对人生感到悲观失望,有些孩子甚至会觉得自己很难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因此陷入绝望之中,自暴自弃。不得不说,这对孩子而言是很糟糕的成长状态。

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给孩子作好榜样。很多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抱怨生活非常艰难,尤其是当遭遇生活的重大变故或者突如其来的打击时,父母还会表现出一蹶不振的样子。父母的这些行为举动都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父母即使内心感到沉重或者无力,当着孩子的面也应该表现出积极的一面,让孩子知道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所有的难关都可以战胜,这样孩子在面对人生困厄的时候才不至于那么沮丧和绝望。

很多父母都认为青春期的孩子不需要为生活发愁,只需要学习,所以是很轻松的。实际上,这是因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生存状态。青春期对于孩子而言也是压力很大的特殊时期,在这个阶段里,孩子不但学习任务变得越来越繁重,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更是期望孩子能够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也常常会在孩子面前唠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承受多重压力,因而常常悲观厌世,觉得活着没意思。前段时间,一个初中生因为作业太多跳楼自杀,掉在楼下的汽车上,当场去世。不得不说,这与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没有及时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是密切相关的。

调查发现,和交通意外死亡的人数相比,自杀死亡的人数是更高的,而在自杀死亡的人数之中,青春期的孩子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为何在如花似玉的年纪里,孩子们会选择自杀呢?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也是因为他们内心苦闷,看不到未来的希望。父母在帮助孩子进行心理建设的时候,要从以上各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干预,并且要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激发孩子对于生活的热情。

对于生活,我们固然要未雨绸缪,预先想到一些糟糕的结果,但是不要过度未雨绸缪,一旦过度就会变成杞人忧天,并没有什么好处,只会让自己徒增烦恼。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引导孩子未雨绸缪,却不要让孩子杞人忧天,这也是很重要的。当然,前文我们说过,孩子的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对父母来说,如何帮助孩子缓解压力,避免孩子悲观厌世呢?

首先,父母要用心观察孩子,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当发现孩子出现不好的心理苗头或者情绪有异常的时候,一定要对孩子进行及时干预。孩子在情绪异常的状态下会做出很多异常的举动,例如有的孩子会突然变得狂躁不安或者沉默不语;有的孩子会整日蒙头大睡,不愿意做任何事情;有的孩子还会跑到顶楼上站着看风景。这些行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都属于异常举动,是他们释放出来的悲观信号。父母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行为,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现代社会中,很多青少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父母对于抑郁症要有正确的认知。曾经,人们以为抑郁症只是心情不好那么简单,而实际上,抑郁症已经被证实不仅仅是心理上的疾病,而且也会出现生理上的病变。由此说明,抑郁症绝不是调整心情那么简单,而是需要进行专业治疗的。所以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情绪低落,就要带孩子及时就医,确定孩子是否患上了抑郁症。有必要的情况下,还要让医生对孩子进行合理的药物支持治疗。

其次,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多孩子面对人生之所以感到迷惘和困惑,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有什么值得期待的。父母首先要让孩子知道生命是宝贵的,对于每个人而言只有一次机会。每个人只要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就可以做出很多有意义的事。

对于孩子渴望得到的那些超出家庭经济范围的物质,或者是其他东西,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如今,很多孩子都陷入了攀比的状态,他们和同学比吃比喝比消费。父母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这样孩子才不会因为攀比而变得自卑,也不会因为买不起昂贵的东西就抱怨父母不能给他们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心怀感恩的孩子会更加感激父母的付出,也会更加热情地拥抱生活。

再次,要给孩子宣泄负面情绪的渠道,与此同时,也要引导孩子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很多父母都不许孩子发泄,实际上,负面情绪如果一直淤积在心中,就会因为量变而引起质变。父母当发现孩子情绪异常的时候,可以与孩子进行沟通,疏导孩子的心情。如果孩子不愿意沟通,那么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条件,让孩子去调整心情。例如,孩子喜欢看电影,那么在心情不佳的时候,可以让去看一部电影;孩子喜欢运动,可以让孩子进行运动,还可以给孩子安排户外活动,这些都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缓解心情。

心就像一个容器,如果里面容纳了太多的负面情绪,积极向上的情绪就没有地方可以容纳。当宣泄了负面情绪之后,父母要引导孩子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让孩子的心中充满正能量。有的时候,对于同一个问题,我们以悲观的心态去看,就会觉得很悲观;我们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就会发现原来这个问题并不那么可怕,也是可以战胜的。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充满勇气,可以表现得更好。

最后,父母要对孩子适度期待。如今,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压力主要是来自父母过高的期待,以及对于他们学习方面过高的要求。父母要认识到每个孩子的天赋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天生不擅长学习,父母即使每时每刻都逼着他们努力学习,他们在学习上也未必能够出类拔萃。父母要接受孩子的普通和平凡,不要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要以孩子的现实情况作为基础,适度期望孩子。孩子在实现父母的期望之后,将会获得成就感。如果孩子一直在努力,却从未得到父母只言片语的支持和鼓励。那么孩子的内心是会感到非常无望的,也会因此而承受巨大的压力。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悲观厌世,甚至彻底放弃学习,放弃生活。父母显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总而言之,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人生中大好的光华,他们应该在这个阶段里快乐地成长,积极地学习,乐观地面对人生。当发现孩子有悲观倾向时,父母一定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也对孩子采取各种干预措施。孩子的悲观人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所以父母要抓住青春期,对孩子进行性格塑形,这是帮助孩子养成积极乐观的好性格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