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唠叨,不过度说教

不唠叨,不过度说教

心理学上有一个超限效应,意思是说,做一件事情如果超过了正常的限度,就会起到物极必反的效果,如妈妈的唠叨就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妈妈对孩子的关心是更加细致的,所以妈妈对孩子的叮嘱和唠叨也会更多。尤其是在孩子犯了错误的情况下,妈妈往往反复叮咛,殊不知,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这样的反复说教、过度说教非但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这是因为孩子如果被妈妈说得厌烦了,就会故意与妈妈对着干。为了避免超限效应出现,我们应该不唠叨,不对孩子过度说教。如果确实需要与孩子沟通,那么可以尽量言简意赅。当发现孩子很有兴致,想要继续沟通的时候,妈妈再与孩子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交流,这是更合时宜的。

在《西游记》中,每当唐僧开始喋喋不休地念咒语或者是唠叨时,孙悟空就会觉得头痛欲裂,这是因为唠叨让孙悟空感到难以忍受。现实生活中,妈妈也常常会唠叨,如催促孩子赶紧完成作业,完成作业了再玩,让孩子主动地预习复习,让孩子晚上积极地洗漱,按时上床睡觉。这些话语都是妈妈爱的叮咛,但是如果用在不合时宜的地方,孩子未必能够感受到妈妈爱,甚至还会对妈妈心生厌烦。曾经有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青少年都认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太喜欢唠叨了,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爸爸妈妈不再唠叨。那么,到底是什么唠叨呢?唠叨有什么特征呢?有的时候孩子认为父母是在唠叨,而父母却认为自己并不唠叨,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觉就是完全不同的。

所谓唠叨,指的是一个人反复说相同的事情。对于一个听力正常、记忆力也正常的人来说,如果不能够把这些事情记在心里,即使反复唠叨也是没有用的。相反,如果我们想要记住一件事情,想让自己做得更好,那么即使他人不唠叨,我们也会牢牢地记住。所以,过度的说教并不能加深孩子的印象,增强孩子的自制力,反而会让孩子因为厌烦而做出反抗的举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明智的父母会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也会知道孩子的情绪状态,从而以更合理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有人说,唠叨是爱的表达,那么在表达爱的时候,父母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如果孩子的情绪很好,那么父母可以和孩子絮叨几句。不过,大多数青春期孩子并没有耐心听父母的絮叨,所以父母可以与他们进行更简洁有效的沟通。有的时候父母看似一直在唠叨,孩子看似一直在听,实际上孩子对于父母说的是什么根本充耳不闻,也根本不加以理睬。这就使得父母的唠叨毫无作用。

沟通的方式有很多,除了进行语言的表达之外,还可以进行书面的表达,也可以使用很多通信手段,这样都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有些时候,无声胜有声,父母即使什么都不说,而只是给孩子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鼓励的微笑,就比唠叨的效果更好。

一个人之所以只长了一张嘴巴,却长了两只耳朵,就是为了要少说多听。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尊重孩子,与其对孩子喋喋不休说个没完没了,还不如用心地倾听孩子,了解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只有了解了孩子,我们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孩子,也只有尊重孩子的感受,我们才能够赢得孩子的信任。如果父母总是以唠叨让孩子内心感到压抑,那么日久天长,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沉默、他们在以这样的方式与父母对抗,也在以这样的方式告诫父母他们并不喜欢听到唠叨。所以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察言观色,既要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也要观察孩子对父母所说的话语有怎样的反应,从而进行及时的调整。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到不唠叨,不说教,就要坚持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理解和信任孩子,要对孩子放手。很多父母之所以对青春期的孩子唠唠叨叨,都是在说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这些小事情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也许的确需要父母的提醒才能完成,但是对于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其实父母并不要需要这样反复地叮咛。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出门玩儿,父母反复叮嘱孩子要多喝水。如果是一年级的孩子或者是幼儿园的孩子,那么他们有可能因为玩得太高兴而忘记喝水,但是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他们感到口渴的时候自然就会为自己补充水分。不能放手是导致父母唠叨孩子的根本原因,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已经渐渐地长大了,要相信孩子有照顾自己的能力,这样父母自然也就不会再无休止地唠叨了。

其次,给孩子合理的建议。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和选择能力,在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他们可以经过思考作出判断,然后再进行选择。在遇到一些选择题的时候,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大的权利,让孩子能够渐渐地走向独立。很多父母习惯了事无巨细都代替孩子去做。如果孩子做的不能达到他们的预期,他们就会反复唠叨,这其实是对孩子不信任的表现。这与我们所说的第一点——对孩子放手有着共同之处。

当然,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并不能够管理好自己,所以需要父母反复催促。那么,当孩子对父母的催促感到厌烦的时候,父母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例如,父母可以与孩子事先达成协议,让孩子形成契约精神,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做他该做的事情。

如果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只想玩游戏,并不想第一时间就完成作业,那么父母可以和孩子约定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写作业,只有在写完作业且没有到睡觉时间的情况下,孩子才可以玩半个小时游戏。随着对这个行为的强化,孩子就会知道自己何时可以玩游戏,也就无须再违规玩游戏。而父母呢,则不再需要每天都提醒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孩子在形成习惯之后,会在该写作业的时候写作业,该玩游戏的时候玩游戏,亲子双方都会感到很轻松。

最后,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父母要始终牢记这个原则。青春期的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如果说得太多,也许哪一句话就会让孩子反感。父母应该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总是对孩子过度说教,而是要言简意赅地向孩子传达信息。如果想和孩子沟通和交流,那么应该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看看孩子是否谈兴正浓,再决定下一步的举动。

青春期的孩子更渴望获得独立,所以父母没有必要始终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给孩子独立的成长空间,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孩子安抚和支持,这样才是更好的相处方式,也能让亲子双方都觉得更轻松自如。

总而言之,父母们一定要记住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沟通模式,就必须戒掉唠叨,也必须避免过度说教。要知道,对于孩子而言,得到父母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就会主动做出更好的表现。如果父母不尊重他们,也不信任他们,而是如同唐僧念经一样反复唠叨唠叨,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被激发起叛逆心理,故意与父母对着干。

要想给予孩子积极的正向作用,父母还可以身教的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默默地观察父母。当他们发现父母在某些事情上的表现时,就会模仿父母的样子去做,这岂不正是父母想要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