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心理学
1.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心理学的人经常会碰到一个现象,就是有些人只要一知道某人是学心理学的,马上会说: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你猜猜看我现在在想什么?似乎学心理学的人跟算命先生差不多,其实这是对心理学的误解。
作为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概念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它研究的是心理现象,二是它研究的是规律性的心理现象。不言而喻,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现象,人无论处于觉醒状态还是处在睡眠状态下都有心理活动在发生。但心理学研究的是规律性的心理现象,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够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判断,并据此调整我们的行为,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这样的知识才是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指导作用的知识,而借由这些知识构成的具有内在严谨逻辑关系的系统知识才是真正的科学。那么,针对前面那个问题的回答是:如果我了解了你的个性,了解了你的优势需要,我就能够在某时某刻某种情况下知道你在想什么。
2.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心理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通过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帮助人们运用这些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人类不同的领域提供实践服务。这是心理学更为重要的任务。
案 例
赵舒城的悲剧
电视剧《勇敢的心》里的赵舒城,原本是一个有情有义有信仰的人,后来变得六亲不认,再后来投靠了日本侵略者,彻底与人民为敌,最终走向了毁灭。
赵舒城最初是个拥有着一颗勇敢的心的进步青年,幼时就十分自律,是非分明(反对父亲杀人),有情有义,受过西式教育,参加过北伐战争,本来是一个被人称颂的北伐英雄。但是,他后来渐渐为仇恨和私欲所控制,加上他自身的偏执、戾气、冲动和急功近利,使他在中期逐渐变得心狠手辣、六亲不认。当日寇来犯时,他选择了通过日本人复仇,结果彻底沦为国家和民族的敌人。最后被亲生儿子处决。
问题:赵舒城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欲望和仇恨。人都有欲望,但实现欲望的前提是,按照社会公认的法则来调整自身的欲望和行为,做人做事。真正的智者,是那些善于分析规律、运用规律、审时度势、调整自我,用巧劲儿拨千斤的人,就像霍啸林那样。
艺术来源于生活,电视剧里的人物是这样,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熙熙攘攘、热闹喧嚣的人际社会,你来我往,你争我夺,有的人冲冠一怒,擦枪走火,造成严重后果,悔不当初,令人扼腕叹息。大千世界光怪陆离、纷纷扰扰,充满了各种诱惑:美食、美酒、美女、金钱,还有很多让人应接不暇的娱乐活动,若过分留恋,深陷其中,不知节制,要么毁了健康,要么陷入囹圄。所以,“欲望的泉水,必流于法规之渠;激情的车轮,必纳于理智之轨。——这就是心理学的力量”[1]。
(二)心理学研究什么
1.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它是心理现象的活动形式,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础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认识世界,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其中核心部分是思维。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生活的,当我们的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受到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如声、光、色、味等)刺激时,我们便看到了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及亮度,听到各种声音,嗅到各种气味,尝到各种味道,这就是我们认识过程中最基础、最初级的心理反应——感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对各种事物进行判断:这是蓝色的大海,那是轰鸣转动的机器声;这是芬芳的花朵,那是香甜的美食等,这就是知觉。由于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所以它们经常被合称为感知觉。人们感知过的事物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被再度想起,这就是记忆。例如,游览了云南民族村以后,民族村的宏大,多姿多彩的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就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会与他人聊起游民族村的情景。人不仅能直接感知到事物的表面特征,还能间接地、概括地反应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把握事物的规律,这就是思维。思维是认识过程中的核心,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例如,人们可以见月晕而知风,由础润而知雨。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人们还能创造出事物的新形象。如艺术家创造典型形象,我们在头脑中勾画南极风光画面,这就是想象。
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体验,产生喜、怒、哀、乐等情感或情绪。例如,我们可能会特别喜欢某一种美食,特别爱听某一首歌,特别想见某一个人,或者会讨厌某一种东西,回避某一个人。面对挫折,我们会沮丧;面对不幸,我们会悲伤;面对好消息,我们会愉悦、欢欣;这就是情感。
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但是人能够自觉地想办法去克服困难。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一定的愿望,人们总是需要确立目标,制订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战胜困难,以达到预定的目的。这个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意志过程。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我们将它们称为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基础,是所有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且贯穿在人从出生到终老至死亡的一生中。也是所有人心理活动中具有的共性,所以,也是心理学要研究的一个最基础的内容。
2.个性心理
在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受遗传特性、社会关系和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各种心理要素最终会合成一个总的精神面貌,心理学称之为个性或人格。个性是一个人在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及一定社会意义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并非一出生就有,而是一个人的心理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形成的。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三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兴趣、志向和价值观的心理成分,它们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活动的倾向性和积极性,表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
自我意识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它表现为人能清醒地把自己当作一个客体来进行反应,并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不仅能通过镜子和他人的反应觉察到自己的外部特征,还能觉察到自己内心的活动和特点。它是人的心理能动作用的一个体现。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集中表现,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紧密联系的,人的个性是在各种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体现在具体的心理活动中。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的方向和关注点,所以,能力、性格都直接影响着人们认识活动的方向和效率。
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人完整的心理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关系可以简略地表示如下: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二、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活动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哪些基本性质?科学心理学是如何来认识这些问题的?这一连串至关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正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和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的人脑这个黑匣子而渐渐得到解答。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反映。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在生物圈里,人类本来是一个很平凡的物种,其生理结构特征和功能远不如很多动物。如人的嗅觉不如狗,视觉不如狼,跑不如梅花鹿,体力不如大象……但是,人类却成了地球的主宰者。这种优势的获得,得益于人的一个高度发达的器官——大脑。
人的心理活动是直接受脑的活动所控制的。如果人脑受到损伤,那么其正常的心理活动就会受到破坏。如因外伤损害了大脑的视觉区或听觉区,就会出现一个人尽管耳目的外形完好,却完全失明或失聪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病患者因某种疾病成了植物人,虽有生命的体征,却没有了人的心理活动;醉酒者容易胡说八道,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甚或昏迷不醒,这都是因为酒精影响了大脑,使大脑失去了正常的功能,以致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可见,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人心理活动的器官。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应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否有了人脑就一定会有心理活动呢?人脑是不会自发产生心理活动的,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到了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现实的映像,产生心理活动。比如,现实中有花,我们的头脑中才会有花,当我们看到了花,也才会产生花的映像。
客观现实是指在人的心理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的一切事物,它们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自然环境,也有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最为重要。人的心理主要决定于人的社会现实,决定于人的社会物质条件。列宁早就指出:“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像……”
相关链接[2]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用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的嚎叫,给她们穿衣服,她们就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们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妹妹阿玛拉到第2个月,会诉说饥饿和口渴了。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姐姐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的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又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的幼小儿童了。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问题:
(1)“狼孩”是人,为什么没有人的心理?
(2)卡玛拉回到人间生活了9年,在其死去时却只有相当于三四岁儿童的智力,为什么?
分析:
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卡玛拉自幼落入到狼群中,由狼群喂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却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思维能力。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系统,但没有同人接触过、交往过,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也有正常的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但没有在人类社会中生活,没有接受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她原有的人类神经机能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使她慢慢变成“狼”。类似的猪孩、羊孩、熊孩也如此。可见,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即使有人的健全的脑,其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
不同的人由于其知识、经历、观念等有差异,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会有不同的结果,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其反映也会完全不同。所以,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另外,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像照镜子那样的机械反映,而总是按照个人已有的经验去理解当前的事物,把当前的事物与原有的经验进行接轨,而原有的经验有可能会加速和帮助理解,也有可能会妨碍和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