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格概述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什么是人格

(一)概 念

人格是指一个人精神面貌中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人独具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通常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教育及文化的影响下,在个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二)个性的特征

1.整体性

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由气质、性格等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但是构成人格的各种成分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却又彼此制约的,并由此构成一个内在和谐的整体。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格内在和谐的人,其心理与行为表现是一致的、合理的、适度的。而患了人格分裂症的人就会有几种相互抵触的人格特征共存于一个人的身上。

2.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人格的形成,皆由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先天、后天的因素交互影响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格具有一定共同性。但是,遗传素质的差异和后天环境影响的不同,使人的个性千差万别,独具风格。即使有的人在某一时段共处同一个环境,也是带着原有环境影响的痕迹而来,并且会因各自不同的价值观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所以,每一个人的人格又有自己的独特性。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是人格差异性的体现。

人格的共同性,是指人的人格具有共同的特征,这是因为人们受共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的影响而使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人具有了某些人格的共性,如人格的民族性、地域性和阶级性。所以人格在体现个人独特心理特征的同时,又有明显的民族、地域、文化等共有的精神面貌。如,北方人直率、豪爽,南方人精明、灵活;德国人做事严谨,法国人热情、浪漫。这些描述就是对人格的民族、地域等共同特征的描述。

3.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人格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如一个开朗活泼的人,可能在哪里都爱说爱笑;而一个内向自卑的人,可能在各种场合都是沉默寡言的。说明人格形成以后是比较稳定的,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一般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正因为人格稳定性的存在,才使我们能在掌握了某人的人格特点以后能够对其后续的行为做出一定的预测。

但是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而且也是在变化的。作为环境产物的人格,当然也会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个体的人来说,重大事件的发生,生活环境的突变都会对人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当一个人的价值观明确而稳定的时候,人也会在自我调控中改变自己的某些特性。如至亲至爱的背叛、离世,家庭的重大变故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人改变自己,就像《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

4.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既有生物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人格的形成既受生物遗传性的制约,又受环境社会性的制约。

作为一个自然实体,人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素质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其与生俱来的身体构造及神经系统特性在人格的形成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使一个人的个性在某方面的发展上具备了可能性,并影响着某些个性特点形成的快慢速度和难易程度。比如,一个人神经类型的特点是灵活性较好,忍受性较弱,那么这个人的自制力性格就比较难以形成。

作为一个社会实体,人总是根据各种社会影响来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形成是这样,性格的形成也如此。能力的提高,也是在教育和实践的训练活动中形成,终归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

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科学心理学认为,人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所以,在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发展中,我们不能忽视个体的生物遗传的基础影响,更要看到后天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一)遗 传

遗传是指个体从父辈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遗传决定了人可以在什么基础上、什么遗传特质上发展的可能性。当然,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作用程度是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遗传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的作用较显著;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较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更大。遗传因素影响着人格的发展方向及形成的难易程度”,[1]为人格在某方面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可能性。

(二)环 境

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中,生态条件、气候特点、空气清新与否对人格的影响,往往使不同区域的人带有区域性的人格特性,比如,在我国北方,由于气候干燥、四季分明、冬夏温差较大,所以北方人的性格较直率并有点急躁;南方气候潮湿、雨水较多、冬夏温差较之北方,相对小些,造就了南方人特有的温柔、含蓄。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2.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天然血亲关系不仅赋予了孩子自然的遗传基础,更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人格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家长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既是儿童模仿的对象,又是儿童行为的直接指导者,使孩子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质,所以“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个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自身的行为示范、家庭家风及教养方式的不同上。

章永生认为,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必然导致不同的父母—子女关系,因而对儿童人格的影响也有所不同[2]

1)严父慈母型。这类家庭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母爱的温暖,父母严于律己,注重身教,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共同承担孩子的教育任务,其教育影响是一致的。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往往彬彬有礼、热情、活泼、独立性强,有理解力,学习勤奋,直爽、温顺,有社交能力,有毅力,有创造精神。

2)慈父严母型。母亲在家庭中主宰一切,并主要负担了孩子的教育任务,对孩子的思想、学习、品行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的照顾无微不至,父亲则不闻不问。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温和、顺从、无主动性,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品行上易养成两面讨好、投机取巧和说谎的毛病。

3)严父严母型。这类家庭有严格的家规,对孩子的学习和品行都要求很高,奖惩分明,作息制度较严,家庭气氛较严肃,孩子处在被支配的地位,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母爱。他们在父母面前规规矩矩,一旦离开父母则无拘无束、大胆放肆,往往缺乏自尊和自信。比较能忍耐,有反抗精神,易形成不诚实的毛病。

4)慈父慈母型。家庭气氛良好,父母从不打骂孩子,重视孩子的意见,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能充分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但父母有时对孩子迁就、溺爱。这种家庭的孩子一般品行较好,比较热情、活泼、爽直、善良、顺从。

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加工厂”,它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对人格的形成具有强大的塑造力。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着孩子人格的形成。而父母自身的人格品质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

(2)学校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为:A.学校教育的权威性,学校教育代表政府,代表家长,甚至代表着学生自己向学生施加影响,集体教育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其与同学形成的伙伴关系都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及价值观。另外,代表学校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师,在教育素养上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行为上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身份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B.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娱乐活动的时间较长。所以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起着主导的作用。

(3)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地区,由于不同的自然形态、不同的社会历史等原因,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众多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一致认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其人格的形成,深受其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影响。

例如,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儿童抚养方式的不同,深深影响着儿童人格的形成。例如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的不同育儿方式就造就了民族性格的不同:农耕民族具有内敛、沉稳的特点,而游牧民族则更豪爽、勇猛。同一社会中,对不同性别采取的不同教养方式,也会造成人格的差异。如传统社会中,父母对于男孩和女孩抱有的期望基本上不同的。男孩一般被视为家族命运的承担者,因而被赋予了仕途上的较高期望,培养他们读书识字,期待他们有朝一日光宗耀祖;而对女孩则要求以三从四德为规范,以相夫教子为责任。这些都造成了男孩子使命感强的独立人格,而女孩子则养成了顺从和依赖性强的人格特征。

(三)个人的自我调控因素

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格的影响都是外部因素的作用,但是不同的人即使处于同一个环境,接受同样的教育,甚至来自同一个家庭,如双胞胎,其人格仍然是各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即面对同样的环境,接受相同的教育,但因为人与人的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主观的动力因素不同,态度不同,所采取的行为方式不同,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不同的人格。这说明外因一定是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所起的作用就是导致人格形成的内因。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如需要、兴趣、理想、抱负、意志和行为等心理因素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尤其是自我调控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作用的最终机制,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当一个家政服务员意识到学习和参加培训对自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时,就会激发出努力学习的动力,表现为行为上不怕困难、努力学习、刻苦训练的特点。如果她坚持下去,就可能养成勤奋、努力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