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情感概述
情绪情感是人类极其重要的心理现象,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乃至全部活动。在家政服务活动中,雇主与家政人员的情绪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彼此的心理体验,也影响着家政服务质量,并在日后影响着彼此相关的行为。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情绪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性体验。换句话说,情绪情感不是我们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应,而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反应。
概念解读:
(1)情绪情感是在认识中产生的。
(2)不是所有我们认识的事物都会令我们产生情绪,只有那些与我们的需要密切相关的事物才会让我们产生相关情绪。
(3)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是需要。比如,某一路公交车随时都在进站出站,来来往往。在我们不需要坐车时,我们不会为来来往往的公交车产生诸如焦虑、期待、欣喜或满足等情绪,当我们需要坐公交车时,它能不能及时到站,就是我们最牵挂的事物。如果能及时坐上,我们就会产生欣喜、愉悦、满足等积极情绪;如果长时间等待都不来,那我们就会产生焦虑、烦躁、失望等消极情绪。积极乐观的情绪可提高人的活动效率,消极悲观的情绪会降低认知活动的效率,使人丧失信心和希望。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
(1)情绪比情感的范围广,人类有情感,而绝大部分动物只有情绪。
(2)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暂时性和冲动性,往往会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而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联系:情绪和情感既具有区别,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稳定的情感都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并且通过情绪来表达。
(2)情绪中蕴含着情感,情绪的持续堆积会引起情感的变化。
(三)情绪情感的特点
1.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1)肯定性和否定性: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产生肯定的情绪情感,如快乐、满意、热爱、轻快等。肯定的情绪是愉快的;如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产生否定的情绪情感,如失望、怨恨、不满等。否定的情绪情感是不愉快的。肯定与否定的两极虽然相反,但并不排斥。同样一件事的刺激,可以使人产生肯定的体验,也可以产生否定的体验。
(2)积极和消极的两极对立:积极的情绪增强人的活动能力,如振奋、热忱、勇敢等,与积极的态度相联系;消极的情绪具有减力的作用,多与消极的态度联系在一起。有时,同一情绪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比如,悲痛,既可以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化悲痛为力量。
(3)紧张和轻松的两极对立:与人所处的情境、面对的任务、对个人需要的影响相联系。
(4)激动和平静的两极对立:平静状态下人能从事持久的智力活动,激情的产生常与人们在生活中占重要地位、起重要作用的事情出现有关,并且事件违反原来的意愿以出乎意外的形式出现。
(5)强与弱的两极对立:情绪情感都有强弱的等级变化。有的很强烈,有的很微弱,有的居于两者之间。情绪的强度越大,人自身被情绪卷入的程度越大。情绪的强度决定于时间和活动对人的意义的大小以及人的既定目的和动机是否能够实现。
2.情绪和情感的扩散性
(1)内扩散:情绪在主体自身的扩散,表现为主体对某一对象产生的某种情绪体验,会影响主体对其他对象也产生同样的情绪体验。
(2)外扩散:一个人的情绪影响到别人,使别人也产生相同的情绪的状况,又称为情绪的感染。比如,当一个人心情很好时会通过其言语、表情、动作等信号传递给别人,使他人也受到影响而愉快起来;同样,消极的情绪也会感染到别人。
二、情绪的分类
(一)情绪的内容
我国古代把人的情绪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等形式,现代心理学一般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喜爱等。无论哪种形式,都是通过表情、语调、动作姿态等方式表现出来。
1.快 乐
快乐指追求并达到所盼望的目的时所产生的满足体验。“快乐的程度和激动程度取决于愿望的满足程度和满足的意外程度。快乐的程度依次是:满意、愉快、异常的快乐、狂喜。目的突然达到和紧张一旦解除会引起巨大的快乐。”
2.愤 怒
愤怒是由于妨碍目的达成而造成紧张并日渐积累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当人们遇到的挫折是不合理的或认为是有人恶意造成时,愤怒最容易发生。它可以从轻微不满,逐步发展为生气、愠怒、气愤、激愤、大怒、暴怒等。比如,有的家政客户在监控里看到自己幼小的孩子遭到他人虐待时,瞬间就会勃然大怒。
3.恐 惧
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危险情境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处理、摆脱可怕情境的力量和能力造成。消除恐惧情绪要靠镇定和勇敢。例如,面对自己或亲人患了罕见疾病且日益恶化却无能为力时,就会体会到恐惧和焦虑。
4.悲 哀
悲哀是失去所热爱的事物或所祈盼的愿望破灭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悲哀程度取决于愿望对个人的重要性和价值。悲哀带来的紧张的释放,就会产生哭泣。
5.喜 爱
喜爱指需要得到了满足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喜爱表现为接近、参与、欣赏或获得。某些事物、活动、艺术品和人都可以是人们喜爱的对象,都可以引起人们喜爱的情绪。
(二)情绪的状态
根据情绪发生时的强度、速度及维持时间的长短,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 境
心境是一种平静、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是一种使人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平静微弱的、并使人的一切活动都染上某种特定情绪色彩的体验。如愉快、高兴、满足、失望、遗憾、郁闷、难过等就属心境状态。
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境使人振奋乐观,对人有增力的作用;消极的心境往往使人悲观颓丧,对人有减力的作用。无论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对人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
心境的特点是弥散性。心境的弥散性就像一滴彩色的液体滴到餐巾纸上瞬间扩散开一样,没有特定的方向,但蔓延的范围却很广,使人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都会蒙上一层相应的心境色彩,作为心理背景对人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心境愉悦时,会看什么都顺眼,做什么事都轻快有劲;心境烦躁时,会觉得看什么都别扭,做什么都没劲。伤感时,见花落泪,对月伤怀。“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就体现了心境弥散性的特点。
心境产生的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如生活中的顺境或逆境、工作中的成败、人际关系是否融洽、个人的健康状况、自然环境的变化等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
主观原因:个人自身的观念、生活态度、成长经历、个性等。比如,同样一件事的发生,能够引起张三的心境变化,但不一定会引起李四的心境变化。同样一件事的出现,会让几家欢乐也会让几家犯愁。
2.激 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具有爆发式特点的情绪状态。通常由出乎意料的、重大的变化引起。如果这种变化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人就会产生否定性的激情,如暴跳如雷、悲痛欲绝、惊恐万状等;如果意外的变化是能够满足人需要的,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激情,如手舞足蹈、喜出望外、喜极而泣等。
特点:使人的意识范围缩小。人在激情状态下,理智往往会下降,行为失控,继而做出平时做不出的事情来。以正确价值观和坚强意志主导的激情,可以成为激发人奋勇拼搏的巨大动力,如,战场上舍生忘死取得胜利之后战士的百感交集,运动场上勇夺奥运冠军的运动员的热泪盈眶,等等。但是有些不符合社会要求、不利于健康的激情就是有害的激情。如,行车途中一个小小的擦碰就口出恶言,进行人身攻击,大打出手。消极的激情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有不少人正是在激情出现后,一时冲动,由着自己的性子,或“一失足成千古恨”,或“一不做,二不休”,做出“恶向胆边生”的坏事。有些没有预谋的犯罪,往往就是因一时的激情造成。所以,人的修养也体现于此,人的修炼也包括对自己某些冲动的克制。
产生的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活条件发生了出乎意料的重大变化。
主观原因: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有人的意志水平。
3.应 激
应激是指由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它不是一种单纯的紧张,而是包含着多种负性情绪的紧张状态。它可能以震惊、恐惧、愤怒等爆发形式出现,也可能以高唤醒水平的、潜在压抑的形式存在。它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持久的。在突如其来的或十分危险的情况下,必须迅速而毫无选择地采取决定时,应激状态会出现。
另外,高强度的、大量的工作,需要长期应对,也会使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这种应激对人的危害是很大的,有时甚至是很危险的。
在突如其来的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下,人的表现有两种可能:一是惊慌失措、目瞪口呆、手忙脚乱,只能迎接可怕的后果;一种是急中生智、冷静沉着,动作准确有力,及时摆脱险境。
三、情感的分类
情感多是由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它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把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如果对所评价的道德现象如言论、行为、思想等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人就会产生肯定的道德情感,如敬佩、赞赏、尊敬;反之,则会产生否定的道德情感,比如鄙视、轻蔑、憎恨等。
另外,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它是道德感的核心。有的人把它统一评价为“良心”,如果违背了自己的良心,人就会感到惭愧、内疚、懊悔、羞耻等。所以人们经常要求自己在做人做事时要做到“良心无愧”。
(二)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们认识和探索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理智感总是产生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研究的探讨等智力活动中,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渴望相联系。例如,人们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的困惑、惊讶、迟疑等,对问题解决以后的快慰、喜悦,对某一结论的确信等等,都是理智感的体现。越是积极地参与智力活动,就越能体验到强烈的理智感。
(三)美 感
美感是人根据某种美的需要对一定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比如欣赏、爱慕、愉悦等。美感可以是对客观景物的欣赏,也可以是对人的容貌、举止的倾慕。美的感受常常使人迷恋、愉悦,乐不思蜀、乐而忘返。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感却是一种主观的体验。人们对审美的体验既有一定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又有超越这些特性之上的世界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审美标准。比如,在我国古代,既有“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审美现象,也有唐明皇倾慕丰满的杨贵妃的千古佳话。在泰国南部,至今还保留着长颈美女的现象,而在苏格兰地区,也有男性穿裙子的风景;在岛国斐济,你还可以经常欣赏到头戴鲜花、身穿裙子的“惊艳”男人。虽然如此,审美标准仍有超越民族、跨越历史的世界统一性。比如,就算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人们也会有对自然山水、对艺术作品的共同审美体验。
关键是审美标准有没有内化成为人的审美需要。符合人们审美需要的事物就能引起美的体验;不符合审美需要的事物只会使人逃避、排斥、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