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客户的知觉

第二节 家政客户的知觉

一、什么是知觉

(一)概 念

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综合了各种感觉的结果,且这个结果可以用某一概念来表示。它也是直接反映,只不过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比如:对苹果的知觉反映,是综合了苹果的颜色、形状、大小、软硬度、口感等多种属性的综合反映,并且用“苹果”这个概念来标示的。

任何事物都是包含着许多个别属性的综合体,感觉即是对其某种个别属性的认识,这些个别属性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按其内在的关系构成的一个整体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的感官,于是在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映像,这就是知觉。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1.共同点

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通过感知得到的认识都是感性认识,它们共同构成认识的初级阶段。通常被称为感知。

2.不同点

客观事物是由多方面属性构成的,感觉反映的只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整体进行的反映,但是它并非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把各个个别属性在头脑中进行了信息的分析、加工,并做出一种“是什么”的解释,所以其反映结果可以用概念来标示。而感觉因为只是对客体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所以不能用概念来标示。另外,知觉反映有时是需要借助经验来进行的。

3.内在联系

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知觉是感觉反应的深入和发展。当感觉发生时,知觉也同时发生。比如,我们得到一个苹果时,看到了它的颜色并品尝了它的味道后,不仅即刻产生或甜或酸的味觉、或脆或绵的触觉,同时也产生了对苹果的知觉。感觉和知觉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通常被统称为感知。事实上,脱离了知觉而单独存在的感觉是很少的,除了新生儿时期的感觉在逐一发育外,人们一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世界的。

二、知觉的种类

按对象。对人的知觉即社会知觉,包括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角色知觉。

对物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

按复杂性。简单知觉: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皮肤知觉等(以某种感觉为主的知觉)。

复杂知觉: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

按知觉结果的客观性: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

(一)按知觉的对象

按知觉的对象分为对人的知觉和对物的知觉。对物的知觉即我们后面会讲到的简单知觉和复杂知觉。

对人的知觉,即社会知觉,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知觉。包括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角色知觉。

1.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和人际关系知觉。

(1)对人的知觉:主要是指通过对他人外表、言语、表情、肢体动作等信息的知觉,进而了解其内心状况的知觉。如动机、意图、情绪、个性等。

(2)人际关系知觉:指对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知觉,包括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对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人际关系状况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对知觉者而言,又是一种主观的判断。这种推测与判断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行为意向等的认知。

2.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把自己作为知觉的对象,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与体验而产生的对自己的认识,即自己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既是知觉主体又是知觉对象。通过对“我是谁”的认识形成自我概念

自我知觉的内容:

(1)生理自我: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相貌、年龄等的知觉。

(2)社会自我:对自己的社会状况的知觉,如在团体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等。

(3)心理自我: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情绪、兴趣爱好、人生观等的知觉。

3.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是指个体按照某种社会标准对自己或他人在特定的社会或组织中的行为的知觉。

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多重的。每种角色都有一定的社会行为标准,每个人都应正确地认识这些标准,并根据自己扮演的不同角色来实现角色行为的转变,以便于环境相适应。当某人在表现某种角色时,社会一般也会依照这种角色所应有的规范来评价他的行为,从而得出这个人作为某种角色合不合格的评价。

比如,一名女性,在客户面前是家政服务员,在老板面前是一名员工,回到家,在孩子面前是母亲,在丈夫面前是妻子,在父母面前是一个女儿,而在孩子的老师面前是家长。在她的每一个角色中都有不同的职责和义务,在客户看来,她就应尽职尽责,诚实守信;在丈夫眼里,她应该温柔贤惠;在父母面前,她需要孝顺体贴;而作为家长,孩子的老师认为她应该耐心、细致,对孩子的学业认真负责。

角色知觉既有对他人所充当角色的判断,也有对自己所充当角色的判断。

(二)按知觉的复杂性

按知觉的复杂性,分为简单知觉和复杂知觉。

1.简单知觉

所谓简单知觉,即以某种感觉为主的知觉,包括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皮肤知觉等。

比如,看一幅画,是以视觉为主的视知觉;听一首歌,是以听觉为主的听知觉;嗅到玫瑰花香,是以嗅觉为主的嗅知觉;品尝美食,是以味觉为主的为知觉。

在此,我们应当正确地区分感觉和简单知觉。

随堂练习:

请选择一个最准确的答案:

(1)红色是________现象的反应。

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视知觉

(2)红衣服是________现象的反应。

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视知觉

(3)听到声音是________现象的反应。

A.感觉  B.知觉  C.听觉  D.听知觉

(4)邓丽君的《小城故事》至今听起来仍然是那样地婉转动人。这是________现象。

A.感觉  B.知觉  C.听觉  D.听知觉

判断下面哪些是知觉?

(1)红色、红花、声音、歌声、火车、柔软、上面

(2)动物的感觉能力一定比人类弱吗?

(3)知觉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吗?

2.复杂知觉

复杂知觉;复杂知觉是一种综合的知觉,它是由多种感觉参与的活动,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即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知觉。人们通常通过一定的媒介如日历、钟表等来实现时间知觉的准确性。除此之外,人们还以四季的更迭、月亮的阴晴圆缺和公鸡打鸣来作为时间知觉的依据。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它的判断却是主观的,因此不同人的时间知觉是有个体差异的。同一个人,因其情绪、态度、活动内容等的不同,其对时间的判断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人逢喜事日子快”“人到愁时,度日如年”。

家政服务员的时间知觉在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其时间知觉准确,可以有助于合理分配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如果家政服务人员不能准确判断时间,可能会导致其低效、拖沓或在烹煮食物时不能及时掌握火候。

为了把工作做好,家政服务员可以多借助时间媒介来帮助训练自己的时间知觉。因为,当服务正在进行的时候,不能时时盯着钟表。其时间知觉的基本要求是:响应要快速,服务要高效,时机要恰当,各项任务的时间分配要合理。

(2)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物体的空间特性(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在后天的学习中获得,由视觉、触觉和动觉等多种感觉协同形成的复杂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在几种知觉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政服务员应注意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保护和促进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

知识拓展:(资料来源:叶绚、方芸秋:《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初步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58年第1期)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

幼儿初期(3岁左右):能辨别上下

幼儿中期(4岁左右):能辨别前后

幼儿晚期(5岁左右):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7岁以后: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

思考:根据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特点,我们在照顾孩子生活起居的同时如何促进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

参考:经常让儿童看图、玩游戏,使儿童在看图、玩游戏中学习区分上下、里外、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培养其空间知觉能力。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位移、速度变化及人体自身运动状态的反映。是以视觉、听觉、皮肤觉、平衡觉、机体觉和运动觉等参与、系统协同的结果。

运动知觉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同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还与运动的距离有关。运动知觉分成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知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物体发生了实际的空间移动而引起的运动知觉。但是当问题的移动速度过于缓慢时,就不能觉察到它在运动。

似动知觉:指对没有空间移动的物体产生的运动知觉。比如,电影和霓虹灯在人们眼里是处在连续不断运动中的,实际上它们并没动而是看起来“在动”。这就属于似动知觉。

诱动知觉:由于周围其他物体运动,使本来静止的物体看上去在运动。诱动知觉是一种运动错觉。比如,当浮云遮月时,虽然我们知道移动的是浮云,“静止”(由于月亮的位移速度过于缓慢,因而觉察不到它在运动)的是月亮,但仍会觉得月亮在浮云后迅速移动。许多电影的特技镜头就是根据似动知觉、诱动知觉的原理来拍摄的。

自主运动: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人往往容易把静止的刺激物看成是运动的现象。比如,当视野中出现了一个亮点,如果我们对它加以注视,会发现一段时间后,这个亮点古怪的动了起来。如果有个参照物出现,自主运动随即消失。

人生活在一个充满着运动的世界里,无论是日常生活的技能操作,还是学习和工作活动,都需要具备良好的运动知觉来参与完成各种精确复杂的操作。所以,运动知觉水平是人们掌握各种技能操作或运动技术的基本心理条件。

如,穿针、切菜、打扫屋子及各种精细动作的完成,都需要有良好的运动知觉参与。

(三)按知觉结果的客观性

按知觉结果的客观性,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我们前面讲的都是正确的知觉,所以此处着重讲错误的知觉,即错觉。

1.错 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不正确的知觉。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因为某些原因,致使人们对它产生了不正确的知觉,而且还很难避免。只要具备一定的情境条件,任何人都可能产生同样的错觉。

生活中的错觉随处可见,如,在房间的墙上安装整面墙的大镜子,给人感觉房间立马扩大了一倍;胖人穿横条衣服更胖,瘦人穿竖条裤子更瘦等。如果运用得当,它往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出神入化的效果。

当然,有的错觉可以利用,有的错觉却应该消除。我们不仅要研究错觉的规律,更要探索对错觉的利用和纠正的办法,努力学会更加科学地认识和对待错觉。

2.幻 觉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这是一种大脑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异常心理现象,使不存在的事物被知觉者认为其存在。“无中生有”就是一种幻觉。

三、家政客户的知觉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1.知觉选择性的含义

在某一瞬间,影响人们的客观事物很多,但人们只会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知觉对象,使之映像清晰。与此同时,其余的事物作为背景就变得很模糊。知觉对象不同,结果也完全不同。所以,知觉的选择性就表现为对象和背景的关系。

如图:知觉两可图。知觉的对象不一样,视知觉的结果就不一样。

花瓶还是人形

老妇还是少女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客观刺激物的对比,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选择。

比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白色墙面上的装饰画、深色套装里翻出的白领、用红色果酱浇在牛奶冰激凌上、书中标重点

2)新异的、强度大的、运动的对象,容易被选择出来。

例如,新来的面孔、炫目的光线、巨大的声响,一直嘀嗒作响的钟摆突然停了、水龙头里忽然流出了水。电视机的声音忽大忽小。

(2)主观因素:主体的需要、动机、兴趣、相关经验、情绪状况等。

案例[2]

不同人眼中的风景

有一次,一名医生、一名商人和一名艺术家三位朋友沿着一条繁华的街道一同走着,他们要去神父家吃晚饭。到了神父家以后,神父的小女儿请艺术家讲个故事。

艺术家说:

今天,我沿街而行,看见在天空的映衬下,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穹隆,它那暗暗的金红色在落日的余晖中泛着激光,愈加猩红了。这时,穹隆底部现出一缕光线,一缕又一缕,仿佛晚风正在星星点点地吹旺着蓟花之焰。终于,满街通明,猩红的穹隆消失了。那时我多么想画下这一切,真想让那些认为我们的城市并不美丽的人们看看。

小姑娘想了一会儿,然后就像其他孩子一样,转向商人,让他也讲个故事。

商人讲道:

我也可以讲一个大街上的故事。我一路走来,恰好听到两个小男孩在谈论他们长大后要从事的事业。一个男孩子说他想摆一个冰激凌小摊,并且要在两条街道的交汇处,紧挨地铁的入口处摆。这样,两条街上的人都可以来买我的冰激凌,那些乘坐地铁的人们也会买。这个男孩子具有成为一名好商人的素质,因为他认识到了经营位置的价值,而且在无人告之的情况下选择了街道上做生意的最佳地点。我毫不怀疑他长大以后会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商人。

医生的故事是关于药店橱窗的:

这个橱窗从上到下都摆满了各种药品的瓶子,这些药品用于治疗各种消化不良,同时橱窗里还排列着一长串清单,上面写满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听来十分可怕的后果。我看见许多男男女女停留在橱窗前,我知道他们正在考虑这种药对他们是否有效。我明白他们真正所要的并不是药品,而是两种根本不可能用五彩缤纷的纸张包裹的药,它们是新鲜的空气与充足的睡眠。但是我却没有办法一一告诉他们。

这个药房是在查尔斯大街上吗?小姑娘问道。医生点了点头。

你说的街道在哪里呢?她问商人。

查尔斯大街。商人回答说。

我说的也是那儿。艺术家说。

问题:这三个人走在同一条街上,经历的街景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他们描述的内容完全不一样呢?

分析:因为他们知觉的选择性不一样。这三个人同一时间内走过同一条街道,看到的应该也是同样的事物,但是,他们眼中的街道却是各不相同的,因为他们的关注点不一样,所选择的知觉对象也完全不同。艺术家眼中的街道是个美丽的地方,线条、形状和色彩在此共同构成了一幅图画;商人眼中的街道是一个与地点、位置、生意场所有关的地方;医生眼中的街道是那些不懂得调理自己健康而造成自身不适的人群所在。在同样的环境中,他们的注意力却停留在不同的事物上。

事实上,在每一瞬间都有无数来自外界的刺激作用于我们,每个人都会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信息进行反应,而其他信息或刺激均被删除忽略掉了。而选择的依据就是自己的需要、兴趣、相关知识经验,还有当时的心情。

扩展阅读[3]

曹操的忌惮

魏武帝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认为相貌不好看,不能用威仪震慑匈奴,就让崔琰代替他接见,他自己站在坐榻旁边拿起笔做史官。接见完以后,就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魏王这人怎么样?”匈奴使者评价说:“魏王高雅的气质,不同寻常;但是坐榻边上的那个史官,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后,就派人追去,杀掉了这个使者。

分析:本典故中这位匈奴使臣虽然被杀,但是在面对曹操和崔琰时,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对手这个问题,他仍然根据政治和战争的需要以及自己的经验,选择了曹操,致使曹操恐惧而动了杀机。

所以,同样一个事物,不同人关注的点不一样,结果就完全不同。同样的一项家政服务,在不同客户的眼睛里看见的重点也不一样。

(二)知觉的整体性

1.知觉整体性的含义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整体的特性。如下图:

知觉整体性的意义不仅在于把对象的各个属性、各个组成部分知觉为一个复合的刺激物,更在于能反应复合刺激物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因此,只要构成某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变,就会被知觉为同一个整体。就好比同一首乐曲可以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同一个字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来书写一样。

2.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性、知觉对象各构成部分在时间、空间上的关系,如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

主观因素:相关知识经验。

(三)知觉的理解性

1.知觉理解性的含义

人们在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对事物进行理解和补充,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理解在知觉反应中极为重要,它可以使知觉更为深刻、更为精确,可以提高知觉的速度。

附图一:你有没有看出来这是什么?

附图二:

前方有三个弯道

禁止通行

2.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客观因素:旁人言语的提示,在知觉理解中起着指导的作用;

主观因素:知觉者的知识经验,以及人本身的动机、期望、情绪、兴趣及心理定势等因素,可使知觉更为深刻、更为精确,提高知觉的速度。比如,交通标识这两幅图,学过相关知识的人就知道这些标识,学得越扎实,记得越牢。没学过,就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无法辨认。这说明了经验在知觉理解性中的重要性。

附图三:夕阳无限好。

不同的人因动机、期望、情绪、兴趣及心理定势等的不同,对夕阳的理解期待结果也不同:

(1)只是近黄昏

(2)晚霞红满天

(3)愿君努力找

案例

长途旅行的过桥米线

来到北方城市务工的云南姑娘阿梅今天决定给雇主一个惊喜,她精心煲了一锅汤,准备了生鱼片、新鲜里脊肉、新鲜蔬菜等各式菜肴,还有米线。雇主大惑不解:小姑娘这是要干什么呀?等到各种五彩缤纷的食材下到滋滋沸腾的鸡汤里时,阿梅骄傲地宣布:这是云南的过桥米线。众人惊喜,一顿酣畅淋漓的美食享用后,雇主发话:这过桥米线真是太美味了!咦,为什么会叫过桥米线呢?阿梅随即把过桥米线的来历如此这般、绘声绘色地讲了一遍。众人点头:哦,原来是这样!吃到可口美味,还听了一个故事。长知识了!

问题:这个案例包含了什么知识点?

分析:知觉的理解性。每个人在知觉一个新的信息对象时,总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但是如果相关的知识经验不足,就需要旁人的言语提示或指点。案例中的雇主也是一样,当他们在感知过桥米线时(看到、吃到、嗅到),也是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理解眼前的事物,但是因对云南的文化了解不多,这时,阿梅的讲解就让雇主一家豁然开朗了。

(四)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恒常性的含义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然能够保持相对不变(无论形状、大小、颜色还是亮度),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比如,远处的人小,近处的人大,但我们不会以为远处的人真的那么小,而认为远处和近处的人一样大。

知觉恒常性分为: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

附图一:大小恒常性。

附图二:形状恒常性。

附图三:颜色恒常性。

附图四:亮度恒常性。

2.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

客观原因:知觉条件的变化不能超出一定的范围,超出以后,恒常性就会不复存在而会变成错觉。

主观原因:主体的相关知识经验。

扩展阅读

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人的大惊小怪

美国科学家曾经针对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人做过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由于他们一生都生活在热带雨林中,视野不开阔,因此大小恒常性就比较不完善。科学家邀请他们其中一位去开阔的平原,指着远处的牦牛问那是什么,他回答说:“苍蝇”;走近一段距离之后再次询问,他十分费解地说:“变成了野狗……”;再一次接近后,他惊叹道:“竟然变成了一条牦牛!”

点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觉恒常性的产生是依托人的经验积累建立而形成的。但是如果知觉条件的变化超出了人的认知范围以后,恒常性就会不复存在而会变成错觉。

知觉恒常性是人类认识自然,保护自我的重要心理属性,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人们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能够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去适应环境。所以,正确地认识物体的性质比单纯地感知局部的物理刺激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由于客观事物具有稳定性,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必须要有相应的稳定性,如果外界条件的细微变化就会导致知觉的变化,那么人类就无法认识千变万化的世界了。

四、家政服务中的感知觉

(一)基本概况

儿童的知觉正在发展。

老年人一方面因感觉的多方面退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觉的客观性;但另一方面,老年人多半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及生活阅历,在一定程度上又弥补了感觉退化的不足。所以老人知觉的退化相对要慢一些。

(二)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

1.观察能力含义

观察,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感知,是知觉的特殊形式。观察能力,即为感知的能力。

观察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观察能力不只是知觉问题,而是多种心理成分参与的综合能力,包含理解、思考、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

2.幼儿观察的特点:

幼儿一般指3—6岁的孩子,这一时期是孩子的幼儿园适龄期,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对周围环境充满了好奇。如果家政服务员能够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并配合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孩子的发展,并能为将来的小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孩子容易被活的、运动着的物体吸引,不喜欢观察静止的物体。

(2)颜色鲜艳的东西是孩子的最爱,他们不喜欢看颜色单调、灰暗的东西。

(3)喜欢看大而清晰的图像,不喜欢看小而模糊的图像。

(4)容易观察到位置明显的物体吸引,比如墙上挂的、桌上摆的等。

(5)能一眼看到物体的明显特征,而忽略其他特征。比如,孩子容易记住球的大小差异,却记不得色彩、图案的差异。

表现出以下特点:

观察的目的性不强,注意不长久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吸引,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粗枝大叶、片面、笼统、没有头绪的特点。

3.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1)使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识活动,培养观察兴趣。(眼、耳、鼻、口、手等)

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随处可行,比如,引导孩子对其喜欢的食物进行摸、看、尝,以得到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和味道的感性认识;也可以让孩子听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摸摸小动物柔软的皮毛,嗅嗅芬芳的花香等。

(2)给幼儿提出观察的明确目的和任务。孩子最初的观察活动可能是无意识的,他们往往情绪性较强,易为鲜明、新奇的事物吸引而忘记观察的目的;因此,要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每次观察时给他们提出一个任务,当然不能太难。

(3)教幼儿有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

学前儿童往往是碰到什么就观察什么,缺乏一定的顺序性和系统性。

所以还应引导幼儿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某一事物,遵循一定的原则培养他们的系统性。

(4)适当地表扬孩子的观察。当孩子完成一个个小任务以后,应及时表扬他们,以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

(5)教会孩子观察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有意注意,让观察成为习惯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