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客户的感觉

第一节 家政客户的感觉

一、感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1.概 念

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都有其声、光、色、温度、湿度、硬度、气味、味道等属性,当我们的感觉器官接收到这些信息的刺激并把它传入我们的中枢神经进行加工以后,我们就产生了相应的感觉。所以感觉是人脑的反映。

植物人虽然其感觉器官没有问题,但是他们却没有感觉,因为其大脑中枢受到损伤,所以没有了感知觉。

2.特 点

(1)直接反映:a.感觉的发生不需要通过任何媒介就完成,感觉发生时,刺激物就在当前;b.感觉既不是发生在过去,也不是发生在将来,而是就发生在当前。

(2)对个别属性的反映:一个客观事物总是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但某种感觉只反映某一部分属性,如听觉就只能反映声音而不会反映其他属性。嗅觉就只能反映气味也不会反映其他属性。

想一想:

“下雨了”和“昨夜下雨了”的区别

(1)“下雨了。”是直接反映

下雨时,主体正看见或听见下雨;

(2)“昨夜下雨了。”是间接反映

昨夜下雨时主体正在睡眠中,并未看见下雨,而是第二天通过地上、墙上、树上等地残留的水渍判断得出的结论。

(二)感觉的作用

(1)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无论缺失了哪一种感觉,都是人生的重大缺憾。(2)适应环境,与周围环境取得相应的平衡。

相关链接[1]

感觉剥夺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斯顿、赫伦和斯科特在1954年做了一项实验。这个实验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每天付给他们20美元的报酬(这在当时是非常大的金额)。给他们蒙上眼睛,堵上耳朵,四肢套上手套和长长的圆筒,头部还垫上了一个气泡胶枕,同时还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的“嗡嗡”声来限制其听觉;除进餐与排泄时间外,被试24小时都躺在床上。这样就营造了一个全部感觉都被剥夺的状态。

实验结果:

(1)在进行感觉剥夺后,被试者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活动似乎是“跳来跳去”的(注意力下降)。

(2)思维能力大大下降(思维能力下降)。

(3)超过一半的被试者说自己出现了幻觉,其中大多数是视幻觉,也有小部分听幻觉或触幻觉。视幻觉大多在感觉剥夺的第三天出现,幻觉大多类似光的闪烁(出现幻觉)。

(4)几乎所有被试者在进行实验后都觉得感觉剥夺实验使人非常痛苦。

这个实验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感觉不仅仅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基础,更是人在适应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心理属性。

(三)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都是由外部刺激引起,感觉器官位于身体的表面或接近身体的表面,以便随时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所以被称为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最为重要,人类接收到的绝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肤觉则包含温度觉、轻重觉和触觉。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所接受的全部信息当中,有90%以上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只有不到10%的信息来源于嗅觉、触觉和味觉。

2.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是相对于外部感觉而言的,指反映身体内部状态和内部变化的感觉,包括平衡觉、运动觉和机体觉。

平衡觉又称为静觉,反应的是头部运动的速率和方向,它在人们判断和保持姿势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动觉是对身体各部分的运动、位置及肌肉紧张程度的反应;机体觉又叫内脏觉,是对有机体内部器官活动状态的反应,如感到饥饿、口渴、恶心及内部疼痛等,就是机体觉的反应。由于其性质及位置的不确定性,机体觉又被称为“黑暗感觉”。

能引起相应感觉的刺激叫适宜刺激。通常,大部分感受器都只对适宜刺激有反应,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是固定的。例如,眼睛就只对光波进行反应而产生视觉,耳朵就只对声波反应产生听觉,嗅觉是鼻子对气味的反应,味觉是舌头对味道的反应等。不适宜刺激一般就不会引起兴奋。此外,痛觉遍布全身,没有专门的感受器,通常是由于伤害性刺激或过分强烈的刺激引起的。

二、感觉的规律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是感觉器官对于刺激物的直接作用引起的。但是,并非客观世界里的任何刺激都能引起人的感觉,比如,一阵微风拂过,空气中包含的细小尘埃人是觉察不到的,只有尘埃达到足够强度的刺激量才能够引起人的感觉。这个刚刚能够引起人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刺激强度在此阈限之上才会引起感觉,强度低于此阈限的刺激,感觉则无从发生。相应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即感觉的灵敏度。

那种刚刚能觉察到两种刺激的最小差别被称为差别感觉阈限。即刚刚能够觉察到两种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感受性越高,感觉阈限越低,说明感觉能力强,感觉的灵敏度高;感受性越低,感觉阈限越高,说明感觉的灵敏度低,感觉迟钝。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的关系。

不同的人,感受性及感觉阈限都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其感受性也不一样,并且呈规律性的变化。感觉的规律即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一)感觉的适应

含义:感觉的适应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了变化的现象,其结果是感受性或者提高,或者降低。

比如,原来不太能吃辣椒的人,在环境影响下,也试着吃辣,结果越来越能吃辣,并且无辣不欢。这是味觉感受性的下降;从明亮环境中突然进入到黑暗环境,一开始漆黑一片,几分钟以后,逐渐就能看清周围的环境,这叫暗适应。比如,看白天场的电影。从黑暗环境突然进入到明亮环境,人会感觉光线特别炫目以致睁不开眼,但是过一会儿,人能够逐渐睁得开眼并能渐渐适应明亮环境。这叫明适应。比如,睡梦中醒来被明亮的光线刺得睁不开眼。过了一会儿,逐渐可以睁开眼了。

在现实环境中,除了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以外,绝大部分的适应都是感受性的降低。

感觉的适应在各种感觉中都广泛存在,除了视觉以外,还有听觉、嗅觉、味觉、轻重觉、温度觉等的适应。只有痛觉很难适应。

例如:

听觉适应:一种单调的声音听多了,会使人昏昏欲睡。

嗅觉适应:“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冷觉适应:用冷水洗脸,一开始觉得挺冷,若一直坚持,后来就会渐渐适应,并开始用冷水洗澡,再后来就开始冬泳。

轻重觉适应:冬天换装时,一开始觉得厚衣服穿着挺重,后来渐渐适应了。老年人本来大多年老体弱,但是他们在冬天穿的衣服比年轻人重多了。因为轻重觉也有适应。

触觉适应:“戴帽找帽”。

味觉适应:厨师烧菜,越来越咸。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某一种刺激的持续作用时间长了以后逐渐麻木,出现了感觉适应现象,基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旁人却仍然能感觉到。

案例

刺鼻的大蒜味

小时工小李和同事吃过午饭就匆匆赶往一个客户家做保洁服务。他们一到目的地就马上开始工作,各人分别打扫一个房间。小李工作很认真,干活很仔细,雇主王老师见此很满意,可就是悄悄地不时做出掩鼻的动作,小李一下子面色通红,浑身不自在起来。原来他中午吃了大蒜,当时只觉得开胃、好吃,便一口气吃了好几瓣蒜,自己没留意,却给客户带来了困扰。

问题:小李和客户的感受为什么不一样?

分析:因为小李已经适应了蒜味,而客户没有。所以家政服务员在和客户直接接触时要注意自己的形象,避免给客户留下不良的知觉印象。

(二)感觉的对比

含义:感觉的对比指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的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了变化的现象。

种类:同时性对比和相继性对比。同时性对比指同一个感受器同时接受不同几种刺激而发生的感受性,比如,同样一个色度的白齿,在黑人脸上就总给人感觉比在黄种人脸上更白;相继性对比指同一个感受器先后接受不同的刺激作用而产生的感受性对比现象,比如,四肢绑上沙袋进行力量训练,一拿掉就马上感觉格外轻松;吃完苦涩的中药再喝水,即使白开水也会觉得有甜味;吃过甜点再吃水果,就感觉很酸;这就是相继性对比产生的结果。

案例

北方人的迷惑

大学生小明是东北人,今年是他在昆明读书将要度过的第一个冬天。虽然听说昆明四季如春,但是心疼儿子的小明妈妈仍然不放心,坚持在最冷的一月份来到了昆明,想看望一下儿子,顺便旅旅游,再等儿子放假后一起回家。在北方待惯了的小明妈妈来到昆明以后,觉得简直就是温暖如春啊,马上脱掉了厚重的大棉袄,轻装上阵。再看看周围,很多人却还裹着厚厚的冬装,不禁有点迷惑:不冷啊!他们为什么还穿那么多呢?

问题:小明妈妈的迷惑揭示了什么现象?

分析: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适应与感觉的对比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当感觉的适应形成后,刺激一旦停止,很容易变成感觉的对比。

(三)联 觉

含义: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感觉相互作用,使一种感觉引起了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比如,红、橙、黄等色有温暖感,被称为暖色;绿、紫、蓝等色有寒冷感,被称为冷色。这是视觉现象引起的冷暖感;

色觉(视觉)引起轻重感,比如,白色显得轻巧,而黑色就比较沉重。家具若用浅色系会给人轻巧的感觉,若用深色系给人以沉重的感觉。

色觉还引起远近感,“近山浓抹,远树轻描”的画法,就是利用了这种心理效应。

视觉引起嗅觉、味觉:做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就是因为色觉能够引起嗅觉,也能引起味觉,当然这种联觉有经验的成分。

视觉引起机体觉:摇动视觉会引起头晕、恶心之感。比如,坐车时,如果盯着车外活动的景象,很快就会晕车,出现头晕、恶心的现象。

听觉引起视觉:有人认为,某些音乐作品能展示不同的色彩,比如,F大调是紫罗兰色,C大调是红色。频率越高的声音,给人感觉越亮,频率越低的声音给人感觉越暗。

听觉引起触觉:音越高,感觉物体越小,重量越轻;音越低,感觉物体越大,重量越重。音越强,感觉对象越重;音越弱,感觉对象越轻。

听觉引起机体觉,比如,用汤匙刮碗底,会给人牙齿很酸的感觉。舒缓的音乐使人肌肉活动明显放松,而雄壮的进行曲使人忘却疲劳、精神振奋、情绪高涨。

(四)感觉的代偿作用

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全,而其他感觉感受性会由此得到促进而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的现象。例如,盲人的听觉、嗅觉和触觉就特别灵敏,以此来补偿丧失了的视觉功能。像电视剧《暗算》里天赋出众的盲人阿炳,没有了视觉,但听觉却异常地灵敏。

(五)实践对感受性的影响

人的感受性是可以通过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实践中,得到大大提升与发展的,特别是职业活动和某些特殊训练,能提高到常人不可能达到的水平。例如,染色工人可以区分40到60种黑色色调,而一般人只能区分四五种黑色色调;茶叶、奶酪、烟、酒、香水的鉴别往往需要人通过嗅觉或味觉来进行,长期从事这些职业的品鉴师其味觉和嗅觉就相当发达,是一般人根本无法企及的。这也正是他们长期实践的结果。

三、家政服务中的感觉运用

(一)保护并促进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1.呵护孩子的听觉

(1)尽量减少生活中噪声对新生儿的影响,不能在新生儿身边大声吵闹。远离娱乐以及燃放烟花爆竹等超高分贝的场所。

(2)预防疾病,慎重用药。

一些疾病,如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中耳炎等,都会对婴儿的听觉器官造成不同程度地损伤,继而造成新生儿听觉障碍。所以应该按照计划免疫程序给婴儿打防疫针。

一些药物具有耳毒性,尤其是一些抗生素,例如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都会损伤新生儿的听觉器官。新生儿因为自身的免疫力低下,可能比较容易生病,在用药的时候,家政服务员一定要慎重。到正规的医院寻求专业的儿科大夫。

(3)温柔的声音安抚。美妙、动听的音乐,会使人的心情随之愉悦起来。宝宝同样也是如此。所以平时可以多以温柔、平缓的声音及沉静舒缓的音乐来刺激宝宝的听觉发展。

2.关注儿童视敏度的提高

1)当宝宝正在专心致志地观察某种事物的时候,千万不能随意打断他,要尽量给其创造不受干扰的环境,让宝宝能够更好地完成他的视觉训练。

2)尊重宝宝的兴趣,要让其按照自己的兴趣喜好选择相应的视觉训练玩具,并在此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兴趣去进行自由选择,独立操作以及自我校正,并努力把握自己和整个环境。

3.保护宝宝的味觉

对于一些气味吸引人,但对身体健康无益的洋垃圾食品,家长应当给宝宝解释清楚其对身体的危害。

宝宝在6个月到一岁味觉快速发育的这段时期,家政服务员一定要注意避免给其过重的口味刺激。

避免给婴儿食用加工食品。保护婴儿味觉最重要的就是注意他们的饮食,忌口味过重、过甜、过咸等。

吃甜食过多容易导致宝宝肥胖、龋齿,很多肥胖的宝宝、便秘的宝宝以及挑食的宝宝,都是因为味蕾发育时期家长没有注意所造成的。

扩展阅读

出生6个月到一岁的这段时期,是婴儿味觉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味蕾非常娇嫩,也非常敏感和丰富。如果过早地让婴儿接触刺激性味道的话,就会对其味蕾的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婴儿味觉反应迟钝,对以后的饮食以及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一时期以后的很多幼儿不爱正常吃饭,跟这个原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6个月到一岁味觉快速发育的这段时期,家政服务员一定要注意避免给其过重的口味刺激。

4.拥抱孩子

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多抱抱孩子,让孩子能够感到爱的存在及安全感。

心理学家米拉尔德认为,人类和其他所有的热血动物都具有一种天生的特殊需求,即接触和抚摸。科学家们称这种现象为“皮肤饥饿”,这是一种情感上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无法通过饮食能得到满足的。

婴幼儿对这种情感上的需求更为强烈,如果长期从感觉上得不到这种满足,将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良、智力衰退和行为异常等不良后果。

(二)关心体谅老年人感觉的退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种感觉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因此,在生活护理的各个方面应给予更细致、更耐心的身心呵护。

1.视 觉

视觉的老化,逐渐导致一些病理性改变,容易出现相对距离和高度判断的失误而摔倒。

2.听 力

听力的日渐下降,会影响到老年人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而变得情绪焦躁,睡眠差,产生社会隔绝感与孤独感。因此,应给老年人更多的关怀和包容,说话时应吐字清楚,放慢语速,同时辅以眼神和肢体语言进行交流。

3.嗅 觉

嗅细胞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萎缩、变性。所以嗅觉不敏感可能引起对一些危险环境的敏感性降低,对危险处境的辨别能力下降。

4.味 觉

味觉功能减退,味觉敏感性降低,对咸味更迟钝。但是过咸会导致他们的血压升高,引起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

5.皮肤觉

皮肤觉敏感度减退,触觉、温度觉、痛觉敏感度降低、阈限值升高;位置觉、压觉分辨力下降;皮肤觉的改变使老年人对伤害性刺激不敏感,容易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