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编委会
序 言 人民广播 时代之声
一、特稿
新型广播的探索与实践
一、广播自信和声音优势的缘起
二、广播体系的调整和探索
(一)频率结构的优化
(二)覆盖理念的转变
(三)新媒体的布局
三、声音产品的探索
四、体制改革的破题
八十年 三个群
一、原清志和其他的“老外”们
二、曾虹和她的归侨同事们
三、胡安·荷塞及像他一样的听众们
国庆这一天
九十年代的几件事
广播常在 声声不息
创建联盟 形成合力
锐意创新 改革发展
不断探索 致力融合
一、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历史始终存有争议
二、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半途中断
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来稿
广播时政新闻的变革与创新
一
二
泪洒西花厅
第一次走进邓大姐家
优秀党性无处不在
平易近人 严于律己
从来不居功自傲
唯物者的生死观
最后的告别
总理给我做嘉宾
国家电台藏语广播70年
新中国建立前的藏语广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藏语广播是国家核心利益与重大关切的需要
中央台早期藏语广播的影响与作用
中央台的早期藏语广播工作者
周恩来总理指示恢复中央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
国家电台藏语广播的重建
西藏空间斗争的挑战与应对
新时代的藏语广播正在稳步前进
藏语广播已经成为中国广播的重要传播门类
那些年,我们这样做评论员
评论是分级的
三天两头有评论
当现场直播评论员
评论工作要有组织保证
要吃透“两头”
一次值得回味的工作会议
为时代放歌 为人民抒怀——广播剧独特的艺术贡献
一、诞生于战火硝烟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为革命呐喊。
二、繁荣于改革开放的春天中,为人民抒怀。
三、创新于媒体融合的新时代,为时代放歌。
用电波传递新时代强军之声——浅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广播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一、国家电台军事节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展现人民军队形象的窗口
(三)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国防政策的重要渠道
二、国家电台军事节目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无处不在
(二)机遇就在眼前
三、适应移动互联时代发展,创新广播军事节目机制与流程
(一)拓展军事广播内涵
(二)打造国家电台军事节目全媒体矩阵
(三)整合军事新闻采访流程
(四)创新全媒体工作模式
四、国家电台军事广播节目改革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处理好“台”与“网”的关系
(二)处理好“主品牌”与“副品牌”的关系
(三)树立“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观念
中国少儿广播的旗舰
不忘来时路 有益于未来行稳致远——中央台创办对农广播节目65年的启示
一、不能忘本,农民是对农广播事业基础
二、贴近“三农”,提供专业有效的精致服务
三、传务求通,没有渠道就没有传播效果
壮阔70年 奋进新时代——纪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族语言节目创办70周年
(一)
(二)
(三)
中华之声神州之声 反“独”促统的时代强音——见证中央电台对台湾广播两套节目的历史跨越
一、世纪的祈盼,对台湾广播人的薪火相传
二、迎接两岸和平发展,树立对台广播反“独”促统新形象
三、闽南话客家话广播协作网创立两岸媒体合作新模式
四、抢占先机进行网台融合,架设入岛传播新媒体平台
跨越海峡的“桥”——对台湾广播《空中之友》的历史脚步
第一个时期1981~1987年,两岸关系的破冰松动期。
第二个时期1988~1994年,两岸关系的缓和开放期。
第三个时期1995~1999年,两岸关系的徘徊低落期。
第四个时期2000年3月~2003年12月《空中之友》结束,两岸关系动荡下行。
结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广播发展史研究
一、对港澳广播的萌芽期(1992年~1994年)
(一)对港澳广播从无到有,开始萌芽
(二)创办对港澳广播节目是使命要求,也是重大挑战
二、对港澳广播的探索期(1994年~2002年)
(一)以华夏之声的开播为标志,对港澳广播开始探索发展之路
(二)重大报道和大型活动见证港澳回归的历史步伐
(三)探索期的对港澳广播圆满完成了港澳回归前的传播使命
三、对港澳广播的成长期(2002年~2010年)
(一)对港澳广播开始向频率专业化方向转变
(二)华夏之声广播电台更加注重区域化特色打造
(三)港澳形势发生变化是华夏之声广播电台开播的基础
四、对港澳广播的成熟期(2010年~2019年)
(一)对港澳广播加强新闻和文化传播的力度
(二)重点报道凸显对港澳广播的深度和锐度
(三)港澳新形势对对港澳广播提出了新要求
五、对港澳广播的腾飞阶段(2019年之后)
(一)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之声开办
(二)大湾区之声通过多项重点报道打响第一炮,进入主流媒体第一方阵
(三)评论成为旗帜,打造大湾区之声热评等言论评论品牌
(四)融媒体多元发展,打造对港澳传播的媒体矩阵
140个字与摇一摇
●以技术为主导,拓展传播渠道
●以创新为抓手,丰富传播形式
●强化用户和产品意识,克服“自嗨”毛病
●打破传统媒体格局,推动融媒体传播
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来稿
继往开来,开创中国全球传播新局面
一、我国对外广播发展简史
二、相关问题的探讨
三、继往开来的寄语
有广播的一生都好听
我的对外广播情缘——电波传情谊 声音连世界
【音乐的故事】
【足球的故事】
【采访总统的故事】
【中意考古故事】
我与国际台的新闻情缘
国际部:我新闻生涯的引路人
时政采访: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全面历练
耶路撒冷记者站:一段最难忘的新闻岁月
首席工作:努力做一名学者型记者
从日内瓦到开罗:续写驻外记者新篇章
我与广播的25年
功德无量的事业
难忘的制作室
本地化制作:我的一点思考
我与《玉莹信箱》的故事
《玉莹信箱》为听众播报平安
《玉莹信箱》为听众答疑解惑
《玉莹信箱》为听众减轻负担
《玉莹信箱》与听众俱乐部
《玉莹信箱》与听众的故事
《玉莹信箱》从广播名牌转向网红主播
对日广播不可忘却的人与事
日本女性原清志首开对日广播第一声
陈真——让两国人民永远缅怀的一座美丽丰碑
冲破“竹幕”的第一封日本来信
日本专家与归侨:对日广播初创期的生力军
听众故事:以真情为纽带 以生命相伴随
尾声
环球资讯广播以创新为基因惟进取故日新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满眼生机转化钧 天工人巧日争新
(一)与国际大事同步 夯实国际资讯新闻台地位
(二)持续策划精品栏目特别节目 进一步提升频率特色和吸引力
(三)在节目中积累力量 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挺进”
(四)举办多种线下活动丰富线上内容、拓展品牌影响
惟进取也 故日新
风雨同行16载,见证中国对俄传播事业飞速发展
中国不远 就在耳边——纪念中国对外广播事业80周年
母语传播 正面报道非洲
非洲视角 让非洲人听得懂中国
中国观点 提供不同于西方的意见
与时俱进 不断尝试新的媒体技术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电波传情鸿雁传书
远渡重洋本土深耕
创新突围拥抱未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小溪工作室”新媒体传播心得
一、媒体融合发展之初
二、“小溪工作室”的传播实践
(一)“小溪工作室”与对象国主流媒体合作传播
(二)“小溪工作室”2020年抗疫新闻报道实践
三、经验分析
(一)社交平台与“网红传播”
(二)新媒体产品形态创新
四、未来发展趋势
四、专家学者来稿
学广播、教广播的甲子岁月——从广院至中传从教60周年有感
致敬前辈:心中永远的广院“灰楼时代”
感悟广播:声音传播不朽的人本内涵
研究、实践与创新:人民广播类型化改版改革回顾
一、类型化电台的起源及在我国的理论研究
二、类型化电台在我国的实践
三、人民广播类型化电台的创新
永远的广播情——中国人民广播80年感怀
声远流长 音缘永续
以“时政是最重要的民生、民生是最生动的时政”的理念做新闻
以“传播加服务”的思路办节目
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抓融合
以遵循媒体规律的方式谋发展
以“广播一家亲”的认同促合作
中国广播人 永远在“路”上
与人民共呼吸 与时代同脉动——中国广播新闻的时代作用
一、战争时期的广播新闻宣传
二、改革开放前的广播新闻发展
三、改革开放后的广播新闻变革
四、媒介融合时代广播新闻的创新
五、结语
(一)经验和教训
(二)广播新闻的发展
人民广播80年来节目形态历史演进与发展特征
一、广播节目形态的内涵阐释
二、人民广播80年来节目形态的演进轨迹
三、人民广播80年来节目形态的发展特征
从抗战号角到和平之声——人民广播80年的角色转化
一、党的喉舌 民众号角:战争时期的人民广播
二、国家喉舌 阶级工具: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国营广播
三、生活助手,耳畔亲朋:改革开放以来的音频广播
结语
简论解放区广播在战争中发展壮大
广播的传播意义
一、广播的媒体意义
二、广播的文化意义④
三、广播的社会学意义⑭
广播,始终在前线
我选择了动车
灾难降临
生命中最难熬的13分钟
来自事故现场的报道
重返前线
广播人的初心与使命
从“学会自己走路”到引领融媒体新闻文本建设——人民广播创建80年来新闻文本嬗变及发展趋势研究
一、两次提出“要学会自己走路”,推动广播特色新闻文本建设
二、广播录音新闻和现场报道的兴起
三、常态化广播新闻文本向连线报道和记者口述录音报道并重发展
四、广播新闻要发挥融媒体新闻文本建设的引领作用
5G融媒时代新广播的转型机遇探析——从回顾29年我国交通广播发展历程想到的
一、追根溯源:交通广播的生与长
二、百舸争流:4G时代的互联互融
三、如芒在背:4G时代融合瓶颈
四、奋楫者先:5G赋能交通广播智联智融
五、结语
从“对空言说”到“制造农民”——新中国成立之初信息网络下沉背景下的对农广播探索
“可感知的农民和农村”:对农广播内容的增加
“改变腔调”:共情的广播语言探索
“制造”社会主义主体:广播的“农民”再现
结语:技术扩散与声音政治的互构
人民广播80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广播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一、云南民族广播的探索发展
(一)依时依地,应运而生
(二)艰苦创业,曲折发展
(三)日新月异,繁荣发展
二、云南民族广播面临的挑战
(一)少数民族地区受众用母语接收信息为主的状况发生改变
(二)传输技术局限,短波收听民族广播人数急剧下降
(三)新媒体冲击,云南民族地区传统媒体生存空间萎缩
三、云南民族广播的创新举措
四、经验和思考:稳步推进、创新发展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对人民广播事业的记述
一、《年鉴》创刊正值纪念人民广播事业四十五周年
二、《年鉴》对人民广播事业的记述情况
三、《年鉴》对广播研究的记述情况
四、提高《年鉴》记载人民广播事业的水平
中国广播受众80年之变迁
听众时代:从中国广播诞生到改革开放前
受众时代: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期
用户时代:广播融媒的起步与发展
结语:用户的刚性需求凸现广播的独特魅力
五、地方局台来稿
声频之花别样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成立70年成就辉煌
广播节目丰富多彩
广播产业兴旺发达
融合媒体健康发展
对外交流不断扩大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初心筑梦 声彻京华——写在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80周年之际
初心澎湃 融创未来
一、单频时代:初心澎湃 出声不凡
二、多频时代:改革引领 湘声激荡
三、融媒时代:薪火相传 融创未来
山西广播:与时代同频 为三晋传声
一、新中国诞生前夜的初啼,划破夜空的灯塔
二、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节拍,在创新中蜕变
三、新时代再出发,在媒体深度融合中浴火重生
求变求新,与时代同行——纪念中国人民广播事业80华诞·四川篇
小广播 大作为——四川应急广播创新基层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风雨同舟六十载 砥砺前行谱新篇——记西藏广播事业发展历程
一、回顾发展成就
二、总结历史经验
三、展望美好未来
发扬光荣传统 坚持守正创新
不忘初心 广播永远在路上
奋力前行的云南广播
从磁带到鼠标——记广播节目制作在技术中的演变
薪火相传,砥砺前行
一、第一阶段:突出宣传时代(1940~1977 年)
二、第二阶段:多元化发展时代(1978~2012 年)
三、第三阶段:媒介融合时代(2013~目前)
主力军勇于挺进主阵地,融合时代更要唱响主旋律——湖北之声融合创新、转型发展思考与实践
一、以新闻宣传为先导,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创新推动新闻性内容产品实现移动优先,用权威和专业的内容引领舆论导向。
二、事业部体制下,细分受众需求,打破频率边界,主攻融媒节目及产品群。
三、以融合传播为动力,多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搭建起FM/AM+两微N端的融媒生产发布平台和工作机制,融合传播价值不断提升。
四、以活动推广为载体,在服务党委政府、服务中心工作的同时,服务受众用户、服务市场客户,守正创新夯实核心竞争力,久久为功打造公益活动品牌。
从瑞金出发,初心照耀广播人
为了新中国的光荣岁月:人民广播事业的初心和雏形
激情燃烧的改革岁月:广播的主体意识觉醒与受众意识培养
融合传播的抗“疫”岁月:打造传播矩阵,打响疫情防控宣传主动仗
声音与祖国和人民共振
以改革促影响力提升广西广播的“破茧成蝶”之路
类型化差异化本土化经营广播频率
媒体社会责任担当驱动“绿色频率”改革
打造区域性国际传播平台扩大对东盟影响力
重塑影响力创造了广播改革成功范例
贵州人民广播事业发展历程
一、从无到有,贵州人民广播事业诞生启程
二、从弱到强,贵州人民广播事业改革发展
三、从强到优,贵州人民广播事业创新转型
狮忆青云——贵州广播事业的风雨历程
三江之源 昆仑之声——青海人民广播事业71年
一、新中国广播的发展阶段
二、传统广播的全面发展改革阶段
三、现代广播的融媒体发展阶段
根植燕赵文化沃土 唱响融合时代强音
创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发展:蓬勃向上,奋发进取
转型:乘势而上,跨越腾飞
聚变: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我亲历了河北人民广播事业从无到有
一、初领建台任务,勘查“光园”选址
二、奔波京津两地,采办发射设备
三、围绕广播用心,加入电台出力
四、广播事业发轫,开国大典转播
浅谈新中国以前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1937年):星星之火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愈燃愈烈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燎原之势
不喧哗 自有声——东北地区最长时间播音纪录保持者大连广播
宁波电台发展长河里的3朵浪花
“甬江”唤得广播春
“交通”崛起迷港城
“两声”并啼响浙东
一体多维:中国城市广播与媒体融合的未来之路
一、中国城市广播:改革开放以来的5个发展阶段
二、广播的传统品牌转型:建设以智能音频为目标的一体多维的新型主流媒体
三、形成内容发布矩阵:完成广播音频业务部门重组和流程再造
四、再造传统广播:内容为王、准类型化、主持人IP、大数据
五、把握时度效,推进中国城市广播网络化、音频化、智能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