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时期1988~1994年,两岸关系的缓和开放期。

第二个时期1988~1994年,两岸关系的缓和开放期。

这个时期实际上是以1987年11月台湾当局部分开放台湾民众回大陆探亲为起点。这一时期,台湾民众与祖国大陆的联系,渠道日渐拓宽,沟通日渐频繁。交流驱动力也由单一的情感因素逐渐变得更为多元和务实。往来大陆的人员,从最初单纯的返乡探亲,进而到旅游观光,再到经贸交流。兴趣点也由对大陆社会状况和家乡变化的一般性了解,到对某一地域或某一行业的深入探索和实际接触,其目的更多是呼应祖国大陆招商引资的政策,调研考察、收集信息,以便为当时岛内过剩的台资寻找新的市场机遇。

90年代初,经贸成为两岸交流和媒体传播中的新热点,这个时候《空中之友》也就开始了她的第二种旋律。增加了经济信息容量,先后开办了多个服务性专栏。随着“九二共识”的达成,两岸朝向“一个中国”良性互动的脚步似乎越走越快,越走越近。

这一时期对台广播的听众多为大陆去台人员和台湾中小企业者及中下层民众。此时《空中之友》主持人就像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向导,“空中之友”不仅只是一座在海峡两岸用电波架起的无形之桥,而且也成了一座实实在在沟通两岸的有形之桥——。1989年8月23日,首届“《空中之友》台湾听众夏令营”在广州开营,这是个被推迟了将近一个月的日期。从未谋面的20位台湾听众,他们中间有老师、有学生、有商人、有去台老兵、有本省籍的普通人。出于对《空中之友》,对节目主持人的高度信赖,在89年那个非同寻常的夏季之后,从千里之外,汇聚在广州海关。初见一刻双方忐忑不安,告别之时彼此难舍难分。走过羊城、桂林、西安、北京,在安然而美丽的中华大地上,一路阳光灿烂一路欢歌笑语,13集纪实报道也在节目中陆续播出。百闻不如一见,听众用亲身经历验证了《空中之友》前期报道的真实性,进一步增强了对节目的信任度。那之后还有“台湾听众冬令营”和第二届“台湾听众夏令营”......这样,节目中的大众传播和接触后的人际传播,让《空中之友》成为越来越多台湾听众深信不疑的挚友。

台湾当局解禁之后,《空中之友》为许多骨肉分离近40年的“台湾老兵”和去台人员,找到了他们日思夜想的大陆亲人:

“我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我对《空中之友》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空中之友》自开播以来至今18年如一日,我一直在听。我感谢她为我及我的友人寻找到在大陆的亲人,使得我能返乡和胞兄团聚”(台湾听众萧咸柏1989年的来信)。

回黑龙江探亲的曹先生,家乡未至,先到北京来看望节目主持人。记得他从怀里掏出一张合成的全家福给我们看,照片上有人穿着单衣,有人穿着棉袄。

回河北献县探亲的齐先生从家乡叫了一辆出租车来到大楼北门,见到从未谋面的主持人不禁老泪纵横。他说,在大陆的人体会不出他们在台湾想家思亲的那份撕心裂肺的痛,多亏这几年有对台广播传递家乡的消息。齐先生说,每当夜深人静,他盼望《空中之友》开播的一刻,就像是等待一位家里亲人的到来,彼此促膝而谈、窃窃私语,动情时常常独自流泪到天明……就这样,20分钟的叙谈,拍上一张照片,了却了这位七旬老人一个执着的心愿。看我们忙,他连口水也没顾上喝,便踏上归程,要知道这一趟往返要8个小时!齐先生那躬身进车的背影和那挂着河北牌照的出租车尾灯闪烁着融入长安街黄昏车流的画面,至今清晰于我的脑海。

1992年,旅行社不止一次地将载着台湾游客的大巴车停在复兴门广播大楼北门口,因为车上的游客大多是我们的听众,他们把这里设为一个旅游景点,就是为了与多年电波里相会的主持人见个面、合张影。

那些年,《空中之友》接到的感谢信、年节贺卡和电话更是不胜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