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技术扩散与声音政治的互构
建国初广播网络下沉过程中,广播内容生产机构进行的各种对农广播探索过程,也是技术扩散与声音政治的互构过程。农村有线广播网的建设决策,使得特定的信息技术系统得以深植中国乡村,也使得整个舆论生态环境需“反向适应”这种新变化。传播网络的下沉不仅意味着受众群体的增加,也意味着专业广播内容生产机构需能够吸引农民受众,将农民纳入声音塑造的虚拟共同体之中。
广播电台的各种实践,不仅仅是对农广播内容的增加,更是重构了“可感性的分配”,在电波中农民和农村不仅可以被感知、可以被叙述,而且是以农民的通俗日常语言被感知,以“虚拟农民”的主体之口被叙述。广播声场转变背后,是真正面向大众的广播实践的开始,蕴含着内容生产者情感结构的转变,也使得在再现的声音符号层面,“理想的农民”得以诞生——他们再也不仅是一个有待启蒙、教育的对象,而成为一个能够自我启蒙、自我教育的能动群体,这些都共同建构了全新的社会主义的声音政治。
参考文献:
①潘佼佼.扩散、转型与流变:对中国广播发展历程的回溯.现代视听,2019(9):5-8。
②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2。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上).1981:535。
④Larkin, Brian.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infrastructur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013.42: 327~343.
⑤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3卷168页。
⑥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491-494。
⑦《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上).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2009:150。
⑧《当代河南历史丛书编委会》.《当代河南的广播电视(1949-1993年)》,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44~45。
⑨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第20卷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57~58。
⑩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业务,1961年第3期:5。
⑪赵玉明.风范长存:左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48。
⑫中国广播学院新闻系.中国新闻广播文集下册,1961:332~336。
⑬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业务,1961年第1期:8~9。
⑭《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上).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2009:152。
⑮韩泽.有所思.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407~410。
⑯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2~37。
⑰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业务.1960年第5期:11~13。
⑱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业务,1960年第9期:29~30。
⑲许云倩.上海,不能抹去的记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68~69。
⑳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当代》编辑组.上海广播电视资料汇编第一辑,1986:51。
《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编辑部选编.中国的广播节目.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7:334~335。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