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在我国新闻报道中举足重轻,决定了时政新闻改革在整个新闻改革和新闻媒体改革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政报道长期以来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其形式是不可变、不能打破的,更遑论创新和逾越了。出现这种状况除了客观因素,不能不说时政记者在某种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笔者称之为“责任的逃避”。对责任的逃避,是前车之鉴使然,因文字获罪在不正常的年代不在少数,这不能不使人畏之,退而明哲保身,而不愿有所突破。长期以来业内外不少人,包括一些部门的负责同志,往往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发稿用通稿,不怕千篇一律,只求不出差错。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日益宽松,政策的透明度日益增加,为媒体和时政新闻记者改革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可以大展身手的舞台;如果还沿袭旧的定式和“规矩”来报道时政新闻,无论是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还是从报道效果看,都是极不负责任的。

大凡改革,往往是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时政新闻无论是因时代背景,还是因新闻媒体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都面临着必须进行改革的迫切需求。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强势地位遭到新兴媒体的挑战,因此,广播时政记者率先在创新时政新闻方面自觉迈出了第一步。

中央电台时政部在采访实践中逐步确立了广播时政新闻创新的指导原则:关系全局、意义重大的活动或讲话,必须不折不扣按要求播发;对于常规会议和活动,择要播出。同时,发挥广播传播特点和优势,只要条件允许,时政新闻都要突出现场,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以录音新闻或特写的形式及时播报。广播时政新闻改革的最根本之处是在准确性、时效性和广播特点上下功夫。实践证明,这个指导原则符合新闻规律,符合听众收听心理和需求,达到了较好的报道效果。在这个原则指导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政记者在中央新闻媒体中比较早地、有意识地对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进行了探索,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一,时政新闻的时效性增强。

时效是广播新闻最大的特点,如果没有了时效,广播新闻于通讯社、报纸和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最大优势也就丧失殆尽。在增强时政新闻的时效性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电台的记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987年11月2日15时,世人瞩目的党的十三届一中全会开幕。15时42分会议公报一通过,仅用41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在所有新闻媒体中率先播出了会议公报,这在当时的新闻界引起很大轰动。作为第一线的记者,笔者认为这一成功的报道是典型的媒体内集体合作的结晶。为了抢时效,记者事先做了精心细致的准备工作,如提前拿到公报草案,同后方频繁联络,事先征得有关负责人公报通过后即可播出的指示,等等。

1992年初,李鹏总理出席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会议和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其中最为紧张、最为繁忙的是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李鹏除在大会上发表演讲,还在纽约进行了频繁的双边交往活动,其中,李鹏和布什的会见,是1989年以后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首次会晤,备受国际、国内舆论的关注。但是否会见,代表团从瑞士启程前往纽约时,还没有发布消息。在这种情况下,随中国代表团采访的笔者认为,两位领导人谈些什么倒无足轻重,见与不见则成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新闻。最后,中美双方商定,1月31日17时15分,李鹏和布什在联合国总部会见。由于北京和纽约的时差为13个小时,会见时北京时间是2月1日6时15分,距《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只有15分钟了。得到这个消息后,笔者马上写出未定稿传回国内,稿件末尾是:“到记者发稿时止,会见仍在进行中。”虽然后来会见时间推迟了10多分钟,由于笔者一直抓住电话同国内联系,中央电台还是准确、及时地先于其他新闻媒体播出了这条大家关心的消息。

第二,时政新闻内容的重点、亮点突出。

在改革创新中,中央电台的时政报道不再满足于按部就班、就事论事进行报道,而是在把握好报道口径的前提下,尽可能挖掘新闻的深层次意义,把视野放宽、内涵做深、外延放大,突出重点,这样报道的新闻性更加凸现,更逼近新闻的核心和实质。

例如,在每两月一次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中央电台的时政记者除报道会议本身外,还就一些焦点问题,深入采访常委会组成人员或在会上汇报的有关部委负责人,这样报道就显得很充分,有深度和广度。在一些专门的会议上,记者根据情况,适当地采访一些领导人,用录音访谈的形式,请他们简洁清楚、深入浅出地说明大众关心的一些政策性问题,避免了一般会议消息的枯燥乏味,使报道更活泼、更具可听性。

多年来,中央电台的时政记者另辟蹊径,在一般性的会议里和领导同志活动中抓住众人关心的新闻点,采制了一批有分量的独家报道。1990年3月2日,李鹏总理在第八次国务院全体会议上介绍了即将在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这次大会的重要意义,并要求国务院组成人员配合开好这次大会。由于这次全体会议的议程较多,新闻稿中只简单提到李鹏要求国务院全体组成人员要集中精力开好“人代会”、接受代表监督的内容。笔者感觉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几句话分量不够,就在各地代表起程来京报到前,又起草了一条消息:李鹏总理要求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集中精力参加“人代会”。消息以“李鹏总理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全体会议上,为开好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向部委提出了要求”为导语,详细介绍了李鹏对这次会议的高度重视,其中包括会议期间各部委负责人不许出国、出差和无故请假之类的内容。笔者认为,这样既反映了国务院对“人代会”的重视,也体现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制度的健全。成稿后,立即把这条消息传到总理办公室审定。他们认为这条消息很有必要发表,便马上报告了总理。总理批示:不但电台要广播,新华社也要发通稿。就这样,新华社3月17日向全国播发了这条消息,各报都予以转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007年1月16日,温家宝总理出席在菲律宾举行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并对菲律宾进行正式访问。在短短4天时间里,温家宝总理的活动一场接一场,应该说,报道的内容很多,不用刻意去“找”新闻。但在随行采访中,中央电台的记者还是在温家宝总理会见我国驻菲使馆和领馆工作人员以及华侨华人代表的活动中,“发现”了两个重要新闻。一个是温家宝提出建设和谐东亚的课题,另一个是强调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之路。可以说,这些信息稍纵即逝,有关部门没有要求发,往往也不为一些记者重视。其最终能够及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点新闻节目里播出,是广播时政记者的责任心使然,是创新动力的强烈驱使。

第三,时政新闻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时政新闻报道形式的多样性,比如,现场报道、录音新闻、新闻特写、系列报道等形式的运用,会使广播时政新闻异彩纷呈,更具吸引力,这也是时政报道改革创新应着力的一个方面。十几年来,中央电台的时政报道勇于打破常规,不断拓展报道形式,充分利用广播优势,以达到对时政新闻最佳的报道效果。

2000年9月,联合国召开千年首脑会议。其间,在中国倡议下举行了联合国成立以来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次首脑会晤。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央电台时政部打破“擅唱独角戏”的工作惯例,主动与台内专题部门联手,共同策划,一起采编,改变以往只在重点新闻节目播报外事新闻的成规,将报道扩展成新闻与专题联动,全方位大视角更深入地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这组连续13天的大型报道播出后引起轰动,获得200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而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特写《历史性的握手》,是中央电台时政记者对重大题材报道创新的又一个例证。如何对海内外共同关注、上百家媒体参与报道的“胡锦涛与连战会晤”这一历史性事件进行诠释?中央电台时政部反复思考,精心准备,最终突出了三点:一是及时报道,这是重大新闻出奇制胜的首要法宝。当天下午会晤结束后2个多小时,中央电台《全国新闻联播》就以完整、权威的录音报道将这一事件呈现给听众,这在中央新闻媒体中是第一家。二是突出新闻亮点,将这一历史性场面落在“握手”这一精彩瞬间,提纲挈领,最直接最敏锐地冲击听众的听觉。三是以广播特写这种形式来表现这一重大事件。这是大胆的尝试,突破了重大新闻过于庄严厚重的表现习惯。专家和听众对这篇广播特写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对重大题材报道的一个创新,既有磅礴之大气,又顾及细节的刻画,在行文布局上可圈可点,在众多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中独树一帜。中央电台时政记者通过创新报道形式创作的《六方会谈特别报道》和《温爷爷的礼物》也分别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三等奖。这些无疑是业界对广播时政新闻创新的一个充分肯定,也标志着在时政新闻创新方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政记者更趋于自觉和成熟。

2003年4月,中央有关部门《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的出台,为创新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持。在这之后的全国“两会”等时政新闻报道中,中央电台特别注意突出中央领导有特点、能传神的讲话音响的运用,有些话可能审定的文字稿里没有,但用在广播录音新闻里,顿时令全篇生动活泼,亲切感人,主题突出。这个大胆尝试受到听众普遍欢迎,他们在来信来电中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使大家听到了领导同志既亲切感人又权威可信的声音,感到领导和群众是心贴心的,让人耳目一新。”国家广电总局“两会”宣传报道工作简报和中宣部主办的《内部通信》都载文对报道予以肯定。

最近几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央电台的时政记者毫不松懈,继续保持创新之势。2006年全国“两会”,在10天时间里,中央电台的时政记者制作了35个中央领导到团、组参加审议和讨论的录音新闻或特写,全部在中央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两会专题》节目里播发。其中,《求知于实践,问计于群众》《新农村建设不能搞形式主义》《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石》等特写,都是中央电台时政记者在现场敏锐捕捉到,经过认真谋篇布局、精心剪辑音响而制作完成的“独家”新闻。专家撰文对中央电台近年来“两会”期间的时政报道予以点评,认为“对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点讲话内容以录音新闻的方式报道,是中央媒体的一大亮点”,赞扬“讲话剪裁得当,短小精悍,言之有物,具有鲜明广播特色的特写尤其出彩”。专家还高度评价记者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认为“记者能抓住领导同志讲话的亮点加以报道,善于采写独家新闻,体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素质,值得肯定,值得赞扬”。

近些年,中央电台时政记者采写的广播特写愈来愈多,质量逐年提高。中央电台记者在随行采访胡锦涛主席出访欧亚四国的行程中,除了及时播发重要消息外,还另辟蹊径,采制了两篇广播特写,一篇是《主席与记者话外交》,一篇是《一份珍贵的礼物》。用特写形式表现中央领导同志的外事活动,在以往的出访报道中是少有的。这两篇特写,都是从胡主席出访的大背景中,精心选取两个典型的小场景,通过胡主席与记者和外国友人的对话,以小见大,把胡主席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坦诚自信的大国领导人风范,用广播语言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形式创新逐渐改变了以往一些机械的、陈旧的表达方式,听众感到形象、亲切、自然,有益。

在2008年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的报道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反应迅速,报道及时,受到各方好评。其中,广播时政记者以多年创新改革的积蕴,领风气之先,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次提出同步报道中央领导人在国内考察的动态消息并获同意;第一次专访总理,总理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听众和因灾滞留途中的听众拜年问候;第一时间将总理有关抗震救灾的讲话播发出去;第一次通过连线同步、大篇幅、高密度报道中央领导人在地震灾区的所有活动。这些实践,不仅达到了极好的传播效果,受到听众和业界专家的好评,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其他新闻媒体对时政报道的重新审视和定位。这可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政报道创新的一个重要成果。

广播时政新闻报道的改革创新,对时政记者的政治、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有了更高要求,通过创新不仅使时政新闻报道焕然一新,还促进了广播时政记者队伍的迅速成长、成熟。这可算是广播时政新闻改革带来的又一成果。

1995年,笔者依据多年广播时政报道的感受和经验撰写发表了一篇文章,对时政新闻报道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令人可喜的是,现在看,许多设想都已经逐渐成为现实。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广播时政新闻的变革和创新历程,笔者感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政新闻创新的总体思路是正确的,即先形式后内容,先外事后国内,循序渐进,使广播时政新闻的创新逐渐为各方认可,再全面推进。这样做,也增强了时政记者创新的信心和动力。据统计,2006年,中央电台仅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的有关活动,以录音新闻和特写形式播出的,就达142篇,其中不少是独家新闻。时政新闻创新已经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的常态,极大提升了国家电台的权威性和可听性。

2004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出访途中特别对中央电台的随行记者说,“我发现你们的节目突破了一些框框。它是按新闻性、按重要性来采写的,应该说还体现了老百姓的喜闻乐见。”2006年11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负责人通话时又提到,广播的历史很长,有优良的传统,有一支非常好的队伍。他说,“我熟悉你们的一些记者,他们都非常敬业,请代我向大家问好。希望你们把广播办得更好,充分发挥广播的作用。”把广播办得更好,这是温家宝总理对广播工作者的鼓励和期望。对于广播时政记者来讲,就是要把时政新闻创新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任重而道远,唯有努力前行。

(摘编自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编纂的《改革与发展中的中国广播电视》一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作者系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政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