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领建台任务,勘查“光园”选址

一、初领建台任务,勘查“光园”选址

1949年4月25日上午11时许,一辆美式军用吉普车缓缓驶过无线电中队维修室门口,停在机务股长王化南办公室门前,从车上跳下两个人来,一位是冀中区党委书记兼冀中军区政治委员林铁,一位是陪同他的冀中军区通信科政委王昌培。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汽车开走了,就听到王昌培政委在维修室门口喊道:

“忠顺同志你过来一下,说个事情。”

我放下手中的电烙铁来到王化南股长的办公室。

王昌培政委开门见山地说:

“刚才林政委来咱们这儿,主要谈了一件事,就是开办我们人民政权的广播电台,咱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技术设备的建设,你抓紧时间去趟国民党河北电台的旧址,看看国民党逃跑时给咱们留下了什么有用的东西。重点是广播设备、天线地网、播音室、机房、电源等。一定查清楚,回来汇报。”

军人作风雷厉风行,我接受任务之后立即出发。广播电台旧址设在原直隶总督衙署西侧的“光园”,是总督府的一个组成部分,离军区驻地不到3华里,一会儿工夫就到了。

“光园”原为明代大宁都司右卫署和断事司,清康熙二年(1663年),直隶巡抚由正定迁到保定后,巡道司狱署驻光园,1916年,曹锟任直隶督军时,对光园进行大规模改建,成为曹锟的公馆。因曹锟敬慕抗倭名将戚继光,故将此处改名为“光园”。“光园”东西长60多米,南北长80多米,东临直隶总督府大院,南邻民权街,西邻永安路,北邻2层洋楼,似乎是总督官邸。“光园”大门坐北朝南,居于东西方向的中间位置,从大门口至二层洋楼南门是一条6米多宽的水泥马路,大院东北角有一座假山,山南有一座凉亭,是“光园”保存下来的仅有的两处遗迹。

国民党广播电台占据了“光园”全部,大门门洞两侧各有一排平房,西南角是电台的工作区,东墙以内是一排平房,大概是生活区。进了门洞往西一拐是电台的正门,正门上方横书“河北广播电台”六个大字,正门内是走廊,走廊以南是办公区,以北是技术区,各区屋顶相连,构成一个整体。两区有走廊相通,技术区由四套房间构成,东南角是一间语言播音室(使用面积21平方米);西南角是一间文艺演播室(使用面积45平方米);东北角是发射机房兼播控机房(使用面积50平方米);西北角是技术人员工作室(使用面积26平方米)。两个播音室均做了简单的音响处理,四壁和天花板均装置了水泥木丝板,隔音处理也很简陋,两个播音室没有窗户,均设有隔音门,与播控室之间的联络窗均采用双层玻璃隔音。两个播音室(兼走廊)共用一个声闸,声闸的门做了隔声处理。两个播音室均无采暖设施。为解决通风问题,两播音室均设有一个排风口,在播音空隙打开通风口隔音小门排风,播音时即把小门关上。排风扇完好无损。播控机房东、北、南墙三面距墙50厘米左右均有走线槽,以便于铺设电源和信号线路。发射机房西北角有两扇大门,看来是搬运大型机器时使用的。西墙北端与技术人员工作室有门相通。

天地线系统设置情况是:院内架设了3根木质天线杆子,呈等边三角形,相距均30米左右,杆高约30米;在发射机房东墙北端和北墙东端接近天花板位置设有天线出口;墙外埋设6米左右高的木桩一根,顶端还拴着一个棒形绝缘子,应该是固定由室内至天线垂直部分用的;天线的金属线已缺失,在靠近木桩旁地上,露出一根7股4.0粗的铜线,不用说这就是发射台的地线了。

电源系统分室内室外两个部分,室内部分设壁橱式木质配电箱,箱内设总闸一个,分闸4个,分闸以上的导线已经拆了,由总闸至墙外的电缆走的墙内,是否有导线看不清楚。墙外部分是从机房北墙木横担至电源变压器,变压器架在永安路旁,功率30千瓦左右,除供电台用电外,还供附近居民用电。变压器在机房西北方向,相距15米左右,电压220伏,三相四线制,电线已掐断,但恢复供电并不困难。电台有自己的水井,位于技术人员工作间西北方向,相距不过10米,是一口压水井,压水机尚在,保定市水位很浅,故压水机出水量充足,足够几百人饮用。

检查完电台情况后,又到总督府大院各房间查看,各房间都是空的,在大院里转了约2个小时,一个人影也没有见到,寂静地掉一根针都能听得见,是个原地重建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