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变求新,与时代同行——纪念中国人民广播事业80华诞·四川篇

求变求新,与时代同行——纪念中国人民广播事业80华诞·四川篇

四川广播电视台

1952年10月1日,一个崭新的声音将巴蜀大地唤醒。四川人民广播电台,这个以川西人民广播电台为基础,与川南、川北人民广播电台合并组建的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巴蜀大地上空,从此能听到成都的声音、北京的声音、祖国各地的声音。

在新中国的怀抱里出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成长,68年如一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从最初的每天播出8小时15分钟,发展到8个频率9套节目每天共计播出186小时35分钟,从133人的队伍,壮大到如今的437人,从宣传引导、资讯服务,到救灾应急、产业延伸、融合创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植根厚重的热土,把四川的声音传遍巴蜀,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不论光辉岁月,还是大考关头,始终不忘来路,不改初心。

1952年~1978年,新的生命破茧而出,历尽考验。有嘹亮的初啼,有短暂的沉默;有新生的喜悦,有濒死的考验。那时,收音机是稀有的奢侈品,“无线电广播是群众性宣传教育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以“发布新闻”“传达政令”为主要任务,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发出崭新的声音。

从1952年10月建台到1953年5月30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自办《重要新闻》和《新闻评论及其他》两个新闻栏目;1955年,编辑部配备了31名记者到全省地、市、州驻站,为台里提供地方重大新闻、通讯、录音报道;同年10月,藏语广播开播;1956年至1957年,文艺广播固定挂牌节目增加到16个。

1952年底,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方针和“精办节目”的口号。四川台建台伊始便意识到什么是节目的质量标准。

1958年以前,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还需要为民航飞机导航,只要在电台不播音的时间,播音员放送唱片,并连续播报两次台号,如此循环,有时通宵达旦。这支队伍良好的素质开始养成,铸就的品格传承至今。

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人民广播受到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示批示。1962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广播电台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各就各位,坚守岗位,正常工作,安全播音”。1965年,毛泽东同志题词:“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川台人备受鼓舞,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愈加坚定,责任心、使命感深深扎根。

1978年~2000年,“坚持自己走路”,广播闯出广阔天地。以“新闻立台”“特色强台”为思路,川台人以极大的创新精神,立足巴蜀省情,用声音书写改革开放的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川人民广播电台贯彻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自己走路”方针,开始一系列节目改革。针对新闻节目,特别强调自办,主要播发自己的编辑、记者采编的稿件,加强带声报道,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使新闻节目基本上摆脱了报纸“有声版”的状态。1983年开始,更是着力于“新、快、短、深、广、活”大刀阔斧深化新闻节目改革,形成《四川新闻和报纸摘要》《全省广播台站联播》《四川新闻》等6种挂牌节目。80年代末,更提出以新闻改革为主体,实行编采播一体化,带动广播宣传全面改革的思路。

在新闻改革的同时,这片“包产到组”诞生的土地上,几经改革、形式多样的对农节目,唤醒了这个农业大省农民兄弟们前所未有的热情。在巴蜀大地的田间地头,有大喇叭的地方就有人听《李民信箱》,没有人不知道“农民兄弟的知心朋友”——这档节目的主持人李民。

广播的改革也体现了四川深厚的文化底蕴。1982年,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着手改编、录制并播出108集全本《三国演义》广播连续剧,该剧被有关专家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广播剧罕见的鸿篇巨制,先后在全国和四川省荣获特别奖、一等奖、“五个一工程”荣誉奖,并在多家电台播出,掀起一股“三国热”。植根西部文化大省,创作灵感取之不尽。

同样,川台人改革进取的动力也取之不尽。“珠江模式”的兴起,为改革发展面临峻挑战和机遇的广播提供了成功范本。1991年,四川经济广播电台开播,以大板块小栏目构架和主持人直播双向交流的方式,打造了第一个专业频率。正值海湾战争爆发,经济台高密度即时插播战况,迅速掀起“经济台热潮”。人民群众对收音机的需求使得人民商场、百货大楼等成都大型商场积压几年的各种收音机一夜脱销,商家不得不从外地调入收音机救急。此后,四川信息广播电台、四川证券广播电台、四川岷江音乐台、四川健康之声等5个系列台相继开播,各种专业台、系列台应运而生,主动顺应该时期广播变“窄播”的趋势,四川台开启了值得铭记的发展历程。

2000年~2013年,互联网技术将传统广播卷入新的浪潮。广播借助互联网和自身技术的迭代,变革以图存。在艰难的蜕变的时刻,不断提升党媒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川台在舆论引导、政务公开、应急响应中强力发声。

2000年前后,川台调频广播极大发展;2001年,借助国家在西部实施广电覆盖“西新工程”,四川台在全省尤其是藏区的覆盖极大提升。9个播出频率分别采用卫星、中波、短波、调频、互联网等多种手段传输,四川有效人口覆盖率超97%。电波飞架空中蜀道,听天府神韵,传时代强音。

这一时期,四川台事业与产业发展水平均居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电台前列,经营创收总量在西部12家省级电台中位居前列,逐步成长为中国西部事业基础好、实力强、影响大的广播强台。既当好喉舌,引导舆论,又贴心服务,关注民生。《天府早新闻》《阳光政务》等品牌节目,《西部广播的春天》《站在“9+2”的前沿》等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在这个时期留下奋力探索的脚印。

2008年5月12日,阿坝州汶川县发生里氏八级特大地震,四川台第一时间投入救灾报道,发挥广播在大灾面前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用新闻拯救生命,用新闻传递力量,在公共危机中努力践行媒体责任,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出色体现了担当精神。

在前所未有的灾情中,“震不断的电波”为灾区人民撑起希望,也在中国广播发展的岁月长河里,留下非同寻常的声浪。震后7天,新闻频率主导推出大型连线直播节目“我们在一起”,全国31家省级电台和香港、澳门电台参与连线直播,节目长达11小时,集中展现了全国人民声援四川灾区,携手抗震救灾的民族精神,受到全国强烈关注。震后10天,交通频率与全国72家交通广播连线,联合推出长达13小时的大型同步直播节目“我们心连心”,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将抗震救灾宣传再次推向高潮。特殊关头,跨越大江南北、声势空前磅礴的直播合作,也为此后全国广播的大手笔合作、大规模直播带来了崭新启示。

正是因为这场灾难,应急广播呼之欲出,取得国内业界学界共识,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也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

2013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绘就,中国,正开启新时代新征程。在筑梦的豪迈中,广播人也秉持一份冷静,一份清醒。“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时代赋予的使命,传统媒体的困境,磨砺出新时代川台人。以改革为动力,以媒体融合赋能,川台把时代强音传遍巴蜀,把中国故事讲出国门。

从建台开始,求变求新,便已是川台最为活跃的动能。

2010年,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和四川电视台合并为一个播出实体。以宣传为中心,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努力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现代文化传媒。前路浩荡,风疾草劲!

68年求变求新,当年的四川人民广播电台逐步发展完善,顺应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川台形成日趋科学的组织和节目生产播出架构。以新闻频率、民族频率为主阵地,形成强大宣传平台;以交通频率、经济频率、天府之声为主骨架,形成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以岷江音乐频率、城市之音、文艺频率等为主支撑,形成文艺娱乐分享平台。同时,依托交通频率建立的应急广播功能日趋强大,在突发公共危机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筹建的融媒体中心蓄势待发,以新技术新理念为传统广播赋能,作为川台主打的音频新媒体,“熊猫听听”APP具有鲜明的广播特色,同时也在探索广播+视频的可视化新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广播电视台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四川省委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总体部署,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聚焦“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树品牌”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总基调,对内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合作,着力融合发展、转型发展,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努力把川台建设成为以广电为主业、多元化布局,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和产业竞争力,具备良好自我造血机能和产业发展基础,在西部名列前茅、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现代文化传媒集团——置身新时代的历史坐标,对标川台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广播人奋力用行动作答:主题宣传强势有力,融合传播优势蓄积;应急报道准确及时,舆论引导有力有效;涉藏宣传扎实开展,舆论影响持续扩大;精品节目全面推进,内容生产能力持续强化;跨界融合步步深化,频率转型取得重要成果;多元经营危中寻机,新的产业增长点正在形成。

从2013年到2020年期间,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从“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到“全面脱贫奔小康”,川台广播人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四川故事,不断拿出冒着热气、带着露珠、透着温度的好新闻、好作品。

广播录音消息《总理向我问灾情》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广播专题《回家》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第四届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气候行动和灾害防范奖评委会特别奖;大型原创广播剧《迫降》获全国“2019年度优秀网络音频节目”、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广播剧《撤离》获第四届国际亚广联气候变化与减灾防灾大会最佳广播节目大奖;融媒微广播剧《心愿》,获全国微广播剧优秀作品奖。

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一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等重大节点,聚焦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等大事大势,川台广播整合资源、创新方式、融合传播,形成强大主流舆论场。

西成高铁首发,川台交通频率与陕西交通广播合作,开展2小时融媒体特别直播“中国速度·双城时代”,联合成都铁路局承包了首发班列一节车厢,征集听众全程体验,在“一直播”“花椒直播”“熊猫听听”和“四川观察”等融媒体平台进行视频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近10万人。

抗击新冠疫情,川台新闻频率与交通频率推出56期融媒体音视频《沙画声音日志》。央视《东方时空》以7分多钟时长进行转载,央视新闻客户端、国际在线等主流媒体也纷纷转载《沙画声音日志》。作品还在央视新闻微博推出,以《驰援武汉医生的沙画日记》为话题,点击量突破2000万次。

在突发事件中,广播应急报道、融合传播,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力引导社会舆论,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2018年国庆大假,上千台车因大雪被困折多山,川台交通广播及时连线交警、消防,持续跟进报道抢通进展,引导车辆有序分流。微信推文《甘孜境内突降暴雪!折多山告急!》阅读量近40万人次。

近年来,川台精心策划一系列大型新闻行动和精品力作,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振兴同频共振。2013年,“巴蜀万里行——走进三州 见证跨越”大型广播电视主题采访活动,足迹遍布甘孜、阿坝、凉山州30个民族聚居县,行程长达1万多公里,途中翻越了五千米以上的雪峰5座。以声音、文字、图片、视频并茂的形式,以藏、彝、汉几种语言作为报道载体,充分展现四川民族地区的历史性巨变,受到各族听众好评。2014年,中宣部《新闻阅评》以“四川民族广播贴近各族群众写新闻做节目,近期一批优秀作品很受听众欢迎”为题,反映四川民族广播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可替代的作用。2015年,联合全国五省区电台推出大型新闻行动《喜迎19大 藏区万里行》,足迹遍布五省(区)70余个藏族乡镇村寨,在四川、甘肃、云南、青海、西藏策划推出系列现场直播5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川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引领广播主流价值,探索新闻立台、人文强声双驱动的价值路径,精心打造文化类品牌节目、经典活动,构筑跨界传播的文化栏目旗舰阵地。2015至2017年,岷江音乐频率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聚焦非遗中的民族优秀音乐精品,历时两年,行程1万多公里,完成了《寻找天籁之音——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音档案》项目。2017年6月10日,在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上,岷江音乐“寻找天籁之音——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音档案视听展”惊艳亮相四川非遗馆。2018年,川台新闻频率《这里是四川》栏目获得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霖亲笔批示肯定:“用声音来留住和传播文化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做的工作值得充分肯定。”

在做精做优重大主题宣传,集中力量办好重点节目,持续打造精品力作,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同时,川台广播频率立足媒体融合的大方向、文化产业的大格局、传统媒体的大趋势、宏观经济的大背景,锐意改革,砥砺奋进。

迎难而上,危中寻机,广播内容生产的融合优势正在孕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也正在形成。

2018年,川台天府之声推出人工智能主持人,打造智能化广播,开创了川内首家“人工智能语音播报路况”的新模式;同年,城市之音与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首次跨界合作打造话剧《声音·聆听》,创造了场场爆满的盛况。

2019年,四川旅游生活广播调整为四川新闻广播,成功完成机构调整和人员分流,进一步强化了四川新闻广播作为广播舆论宣传主力军和主平台的作用;同年,广播新媒体商业化运营初见成效,交通频率FM101.7、城市之音FM102.6以及熊猫听听app实现创收,其中,交通频率官微实现经营创收110万元。这一年,经济频率与“熊猫听听”联合打造的《大龙燚 过年红直播》《小龙坎春节直播》《大嘴20年直播》《嗨椒堂+炸蛋超人》等多场跨品类直融,市场反响热烈。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1952年的声音,跨越时空,叩响新时代的大门。跨越68年,2020年的川台,正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开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的工作新局面。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进新时代浪潮,逐梦新型主流媒体,川台必将声而不凡、声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