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回望7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族广播事业的创办与发展,始终体现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关怀。
早在1950年,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就在百废待兴中开始着手创办自己的民族语言节目,藏语广播的第一声呼号响彻雪域高原,新中国的民族广播事业就此诞生。1950年5月1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广播开播前夕,毛泽东同志明确批示,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负责审查藏文广播,并规定该项广播内容及方针”。执政党的最高领袖对于一种民族语言的广播给予如此高度的重视和具体指导,这在我国当代新闻传播发展史上实属罕见。
1957年11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蒙古语、朝鲜语、维吾尔语、壮语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全部开播。1960年,由于精简机构等原因,5种民族语言广播节目全部停办。1962年,周恩来总理听取民族工作会议汇报时得知这一情况后,批评不该停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并责成国家民委和广播事业局共同研究恢复。此后经周恩来和邓小平同志批示,恢复民族语言广播所需基建投资纳入第三个五年计划。
1971年5月到1973年1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陆续恢复播出(哈萨克语节目是新增加的)。
2000年9月16日,江泽民同志就加强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作做出批示,随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播出时间延长并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频率——民族之声,为今后的发展打造了一个新的平台。
2009年、2010年和2015年,藏语频率、维吾尔语频率、哈萨克语频率相继成立,五种民族语言广播由民族之声一套频率发展成为四套频率,以广播节目为核心的民族语言节目宣传平台进一步扩大。
2018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建。2019年7月1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族语言节目中心正式成立,慎海雄同志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阎晓明同志主持会议并宣读总台党组《关于成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族语言节目中心的决定》。民族语言节目中心是国家级媒体中唯一的民族语言类单设机构,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民族语言节目中心的成立,有利于整合总台的节目资源和人力人才资源,为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的舆论引导夯实基础,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开启了民族语言宣传工作的新阶段。
目前,民族语言节目拥有5种语言4个广播频率(每天共播音72小时),5个少数民族语言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央视频号,形成了多种民族语言,广播、新媒体等多个平台发布的民族语言节目矩阵。
经过70年的发展,民族语言宣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艰辛中创业、在探索中进步、在创新中发展,见证并记录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几代广播人满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满怀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深厚感情,积极投身民族广播事业,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等五种民族语言节目把党的声音传遍祖国的辽阔疆域,传到各族人民心里,为促进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