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三农”,提供专业有效的精致服务
有很多广播前辈为对农广播事业付出了毕生心血。在他们面前,我是幸运的晚辈--在依然坚守对农广播工作岗位的同事当中,我成了入行最早、从业时间最长的一个。1985年7月,我走出北京农业大学的校门,即投身于中央台的对农广播工作。2004年中国之声开播,我被安排到新闻节目部门,离开对农广播节目8年;2012年3月中央台成立筹备组,创办中国乡村之声,我又回到了农广“故乡”,因此,我亲历了对农广播在改革开放后和新时代两段光辉历史。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广播界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对农广播事业也不例外。衡量改革成败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收听率,二是“创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相当多的电台创收任务完成情况似乎是一项更硬的指标。
中央台的对农广播节目在改革开放后能长期开办,既得力于八亿农民的强力支持,也得益于节目自身的不断改革。部门创收一度成为中央台的“四小龙”,节目的收听率、听众喜爱度始终位居中央台各专题节目的前列。
对农村广播节目一经创办,就归属于教育类。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央台向农村转播的节目要真正适合农村听”之后,重新开办的《对农村广播》节目明确提出了“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让农民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节目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农村广播》节目重新定位为“以八亿农民为对象的教育性、服务性综合节目”,进一步强调了服务性。
为让节目内容更加贴近农村实际、更加贴近农民的需求,1985年,《对农村广播》节目进行栏目化改革,开设了《政策学习》《时事谈话》《农村经济信息》《乡镇企业》《农业科学技术》《法律生活》《农村妇女》《农村新一代》等10个专栏。节目内容的针对性、可听性进一步提升。据中央台听工部组织的调查,那一年,《对农村广播》的收听率是75%,喜爱率是68.4%,听众来信数量在中央台各节目中居第二位。
1987年,中央台进行“缩短战线、精办节目、提高质量、合理布局”的改革,《对农村广播》节目再一次全面改版。节目采用主持人形式,节目内容明确定位为“政策顾问、生活益友、致富参谋”。按照听众的要求精办节目,发挥广播特点提高节目质量,是这一轮改革的重点。
1992年中央台听工作进行听众调查,在中央台18个专题节目中,《对农村广播》节目的收听率排名第一,听众喜爱率排名第二。这个排名,说明《对农村广播》节目着眼于节目内容、节目质量的改革,得到了农村听众的高度认可。
2012年开播的中国乡村之声广播频率,由国家财政提供专项经费支持。节目采编播团队不用为广告发愁,可以专注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需求,全力创办专业、实用、好听的公益服务性节目。30多人的采编播团队,先后创办了《三农中国》《致富青年帮》《乡土乡情》《举案说法》《乡村保健站》《乡村夜话》等重点栏目,还有《三农信息》每逢整点、半点滚动播出,为农民提供“三农”动态、气象预报、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这样的节目内容,播出效果出乎意料。山东汶上县、宁夏青铜峡市最早与中国乡村之声开展“广播惠农”合作--利用当地的频率资源,全程转播中国乡村之声的节目。2015年10月,中央台总编室委托尼尔森联网在汶上和青铜峡进行受众满意度调查,中国乡村之声的收听率分别高达98.5%和99%。
从2015到2018年,中央台总编室每半年一次,对全台各广播频率进行评估。中国乡村之声节目的思想性、创新性和专业性表现出色,在中央台5个公益频率中多次排名第一。中国乡村之声的7档自办栏目,在60多个参评栏目中,2015年下半年有4个栏目得分挤进了前五,2018年上半年竟然囊括了前六名。
曾经的《对农村广播》改革已成历史,中国乡村之声的创办也是昨日辉煌。社会在进步,传播环境在改变,农民的需求也在改变。过去的媒体与受众关系,已经演变成为“供需”关系--处在供给侧的媒体,必须不断根据需求侧的变化,调整产品结构、更新产品样态、提高产品质量。需求侧的受众变成了用户,在传播中处在主导地位。供给侧提供的内容必须“物化”成为产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对农广播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专业化的功效、精细化的品质、便捷化的传输,既是优质产品的必然要素,也是农民日益增长的必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