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喉舌 民众号角:战争时期的人民广播

一、党的喉舌 民众号角:战争时期的人民广播

人民广播“第一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延安台”)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于1940年12月30日从延安西北的王皮湾村对外发出抗战救国的强音。抗战时期,延安台立足根据地,以敌占区和国统区听众为目标对象;日本投降后,延安台和其他解放区的人民广播对象主要在国统区和海外听众。由于这些“界”外听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知之甚少,甚至由于国民党和日伪政权的宣传而存在诸多误解,广播又是当时传播力最强的破壁型媒介,因此人民广播的重点放在“大外宣”上,意在争取更多中国革命的支持者与同情者,在当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

延安台起初只是新华社的口语播音部门,不是独立运作的机构,但播音使用的呼号XNCR却与新华社原呼号CSR不同;前者系英文“Xinhua New Chinese Radio”(新华社新中国广播)的首字母缩写,后者则是“Chinese Soviet Radio”(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台)的首字母缩写。由于播音机或发电机故障等原因,延安台前三年的播音时间和播出次数屡有更改,但播音内容基本一致,主要有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解放》周刊及《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论和文章、国际国内的时事新闻、名人演讲、科学常识、革命故事、日语等,此外还有以抗日歌曲为主调的音乐戏曲类节目。

从当时党的媒体布局不难看出,延安台广播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抗战时期,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公开报纸只有《新华日报》,延安台成了国统区和日伪沦陷区听众接收中共中央信息的最权威渠道。1947年内战正酣、延安失守后,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停刊。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延安台成了唯一对外发出中共中央声音的媒体。

为了与国统区、沦陷区的电台播音相区别,人民广播以“上海时间”(与今天的北京时间相同,属于东八区时间)作为报时标准,从而在当时各电台普遍实行的“隆蜀时间”“中原时间”或“东京时间”报时方式外,自“创”了一个具有高辨识度特征的声音符号。

这种高辨识度还体现在电台的价值取向与节目内容方面。在战时状态下,电台播音员“憎爱分明”、掷地有声地代表党中央发出声音,同时还尽力替目标受众发出诉求:“你们有什么话要XNCR替你们说的,有什么新闻要XNCR报告的,请赶快告诉我们,我们就可以很快地播送出去。尤其是大后方和‘收复区’的听众,你们心里有很多话没有地方说,有很多新闻,没有地方登,你们想看民主进步的报纸,不容易看到。那么就请你们多多要XNCR为你们服务。”为此,延安台提出了“人民大众的号角要人民大众来鼓吹”“大家办广播”的口号。所谓“大家办广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大家听,另一方面是大家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延安台希望一切有收音机的单位个人,每天按时收听延安广播,同时特别希望国统区的听众把自己在国民党统治下不能说、不敢说、没有地方说的话写给延安台。在延安台及其领导者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延安广播办成“人民的喉舌,民主的呼声”。根据听众来信,延安台还部分改进了广播宣传工作。而这种任务性与对象感极强的广播思想及实践,显然是中国共产党“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理念的自然延伸。

1946年9月5日,为纪念恢复广播一周年,延安台举办专题节目,播出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的《延安广播电台一周岁》和本台宣言《大家都来说话——XNCR周年纪念广播》。陆定一指出:“我们的广播事业,从它存在的第一天起,就为中国的独立、和平、民主事业服务,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服务。”《大家都来说话——XNCR周年纪念广播》则强调:“我们创办这个电台,有个真诚的愿望,就是我们说的话,不仅仅要代表人民的利益,而且我们愿意把它变成全国人民说话的地方。”“我们播音的内容,和国民党统治下的电台的播音,根本不同。我们播的,是国内跟国际的最真实的消息和动向;是解放区人民的生活和各种建设的情况;是中国人民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时局的主张;是对于国民党当局腐败黑暗统治的无情的揭露;是蒋介石统治地区广大人民的呼声。这些声音,从国民党统治下的电台,是听不到的。”“XNCR,它是全中国人民的声音。它愿意代你们讲话。你们有什么要说的话呢?你们有什么痛苦要向社会控诉呢?你们有什么话无处可说呢?写信来吧!来信请寄到延安新华社新华广播电台。我们是愿意为你们忠实服务的。我们正在热情地等待着你们的回音哩!”

这种对民众参与的热诚呼唤,得到了进步听众的积极响应。尽管国民党报纸、广播不断宣称延安广播是“颠倒黑白”“捏造谣言”的“反动宣传”,很多爱国青年却因收听了延安台的播音而认清了现实和真相,毅然奔赴解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