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化制作:我的一点思考

本地化制作:我的一点思考

制作室的经历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跨文化管理自然是一个新课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本地化制作的背景下实施有效的对外传播。在达喀尔,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到这里来雇用本地人,在电台里讲本地的事?以下是我经过思考和实践,找到的粗浅答案。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本土化的中国电台。本土化首先体现在内容生产:当地内容占10小时首播内容的7成。体育节目报道当地赛事,采访知名运动员,音乐节目报道当地动态,请当地艺人到演播室现场演唱、录制访谈,经济和社会节目关注当地热点话题。每逢当地重要的节日,我们会像真正的当地媒体一样,关注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比如开斋节因大规模走亲访友、人口流动造成的交通问题,宰牲节的“天价羊”现象(按习俗,家家户户都要买羊,自用或馈赠亲友,传统的好面子、攀比心理往往使节日变成沉重的负担)。我们的健康节目,针对当地流行病和常见健康问题,每期邀请一位当地医生或医疗专家解答听众问题。历史文化节目关注非洲历史,每期介绍一位非洲政坛人物或历史人物。大量本地化的内容极大提高了我们电台的亲和力,增强了可信度。

本土化当然也体现在人员构成(基本人员配置是一名台派人员,其他均为当地员工),以及我们对当地文化风俗的尊重:重要的传统和宗教节日,制作室在保证基本节目播出的前提下,按当地习俗放假,并为员工发放适当福利;允许员工按穆斯林习俗在工作场所祷告,等等。

我们的中国血统体现在哪里?中国相关内容占当地制作节目的3成左右。整点滚动更新的新闻里专门开辟《中国新闻》专栏,素材来自新华社等中国官方媒体,以及部分当地采制内容;开设50分钟的周播专题《86周刊》(86是中国的国际区号),专门报道中非合作交流事件,回顾一周中国新闻,还设有中国文学、中文课版块;音乐专题《华语音乐时间》,每期介绍一位华语音乐人;2017年,应听众强烈要求,我们又开了一档用当地民族语言沃洛夫语教中文的节目,聘请孔子学院的当地教员录制。另外,我们的系统自动播放的音乐库里有大量的中国音乐。

在对当地事件的报道中,坚持我们作为中国媒体的价值观。比如对当地政党政治、宗教问题的报道,务必客观中立。在有关当地传统文化的报道中,我们传递的一定是积极向上、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的观点。通过这些做法,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听众了解中国、亲近中国、信任中国。

通过宣传推广活动推介中国。上文讲过开播一周年举办的演讲比赛,不再赘述。2018年,制作室开播3周年之际,联合中国援塞医疗队和“华之爱”公益平台在塞国文化中心、第二大城市圣路易举办了节目推广活动,并全程现场直播,25家当地主流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这次成功的活动是我的继任熊慧中的功劳,借此文为她点赞。

从2013年起,在制作室的努力下,我台与塞内加尔演员合作译配的法语版《媳妇的美好时代》《杜拉拉升职记》《金太郎的美好生活》先后在塞内加尔电视台播出。每次通过开播仪式、在当地媒体推介等方式推广,反响很好。这些活动也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总部位于摩洛哥的泛非杂志《青年非洲》、英国BBC电台进行了正面报道。

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当地雇员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理念。2015年开播之初,制作室只有一名高管来过中国,大多数员工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达喀尔中国街上做生意的商人。现在已经有6名记者通过不同的渠道来中国参观培训,在中国的见闻给了他们每个人强烈的冲击,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感性认识。来华培训的机会已经成了制作室招聘当地雇员的一个有诱惑力的福利。另外,在日常工作中,制作室的中方负责人也承担培训的工作,如介绍热点问题上中国的观点,与中国有关的历史问题的背景和由来,邀请员工一起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制作室的员工以及他们周围的人大部分成为当地民间对华友好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后,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制作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达喀尔将建成兼具视音频内容生产、社交媒体运营功能的融媒体制作室。未来更将成为总台在西非地区的报道、制作和传播中心,改善投入产出的性价比,达到最优化的传播收益。

非洲广大地区在舆论上仍然很大程度受西方影响,英国BBC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设有落地调频133个,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在非洲有关国家各大城市有79个调频台。要缩小这个差距,我们既要做好对宏大主题的宣讲,也要坚持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传播。国外民众,尤其非洲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存在某种断层:他们眼中的中国是经济强国,正在成为技术大国,中国人勤劳吃苦,但似乎全是些经济动物;在文化方面,中国文化的形象似乎仅限于京剧、烤鸭、功夫、饺子等一些传统的符号。在这个画面中缺少那部分现代的、鲜活的中国,他们希望了解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他们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他们在想什么、在追求什么。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祝对外传播的道路越走越宽,并再次表达我的感激。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欧拉中心法语部记者、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