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广播发展简史

一、我国对外广播发展简史

1941年12月3日,中国共产党设立在延安的新华广播电台开办了呼号为XNCR的日语广播,标志着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运行环境的不同、技术手段的不同、承担任务的不同,我国对外广播在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功能也不尽相同,经历了起步、发展、改革、探索和创新五个阶段,实现了从外语广播、对外广播、国际广播到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升级转型。

1.起步期:外语广播阶段(1941年~1949年)

1941年12月3日,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办以侵华日军为主要对象的日语广播,每星期三17:00~17:30播出,由日本反战同盟成员原清志担任播音员。

1947年9月11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河北省涉县沙河村正式开办了英语广播,首任播音员是魏琳。

外语广播的任务重点非常明确,主要是瓦解敌军士气,宣传我党的政策和主张;分析国内外时局的动向,报道我党领导下的我军与解放区的功绩和事业发展;揭批国民党政府腐败黑暗的统治,号召蒋统区广大人民群众奋起抗争。

开办外语广播的播出对象是侵华日军和在华的外国人士,编辑部提出了要考虑到外国人的需要和习惯做好外语广播稿编译的指导原则。这一时期的外语广播,有力地配合了我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2.发展期:对外广播阶段(1950年~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建设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对外以独立自主姿态走上国际舞台,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坚决支持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打破西方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封锁,我国首先开办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广播和对华侨广播,并开始建设大功率发射台,以适应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1950年4月10日,中国人民对外广播正式以“北京广播电台,Radio Beijing”的呼号向全世界广播。1959年,随着对外广播事业的发展,中央广播事业局还设立了对外广播部,从而把对内广播和对外广播的宣传业务分开管理,提出了要根据对象和任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四不同原则”,并设置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的人们》《中国风光》《中国文化生活》和《答听众问》等固定栏目,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内容增进外国听众对中国的了解。

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对外广播使用的语言、播出时数、发射功率和听众来信在1950年居世界第12位,到1957年跃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苏美英三国,到1962年,超过英国而居世界第三位。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广播发展为43种语言,每天播出133小时,发射功率增加到1万千瓦以上。此后,国际台在世界对外广播的排位基本维持在第三到第四名之间。

对外广播阶段的任务重点是向世界介绍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传中国政府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所采取的对策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和建设成就,力争在国际上获得尽可能多的认可与支持;结合宣传毛泽东思想,在政治和思想战线上展开反对帝国主义、各国反动派和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

3.改革期:国际广播阶段(1979年~1999年)

1978年5月1日,对国外广播的机构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简称国际台),使用38种外语和汉语普通话及四种方言播出。

1980年9月,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成立,提出改进和加强外宣工作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丰富多彩、实事求是,讲究时效、不失时机。同年12月2日,国际台首家驻外记者站——驻日本东京记者站启动。到1999年,国际台驻外记者站达到29个。国际台驻外记者在努力向本台供稿的同时,还积极为央广和央视等70多家国内媒体提供国际新闻稿,为丰富国内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82年开始,国际台先后在北京地区开办了以在华外籍人士为对象的多套对内外语广播,使用英、法、德、俄等八种外语制播中国和国际新闻、时事报道、各类专题、中外流行歌曲及天气预报、娱乐餐饮、汉语教学等服务信息。国际台对内外语广播后被纳入外宣“灯下亮”工程,进入全国大中城市涉外宾馆的有线广播系统,并通过20家地方电台转播在这些城市落地播出,从而实现了国际台多语种广播的环球覆盖。至此,无论是从覆盖范围还是播出内容,国际台都较好地满足了各国听众了解中国、了解世界,学习语言以及欣赏音乐的需求,不仅受到在华外籍听众的好评,而且还受到国内听众,尤其是广大白领和大学生的欢迎。在功能上,国际台从针对境外听众的对外广播转变成既对外也对内的国际广播。

1986年12月25日,央视二套(CCTV-2)开始播出《英语新闻》(CCTV NEWS)。1992年10月1日,央视国际(CCTV-4)开播,《英语新闻》在CCTV-2播出的同时,进入CCTV-4,后又陆续增加了一些英语专题栏目。英语电视新闻的推出丰富了我国外宣的传播手段。

1997年,国际台迁入新的办公楼,在国内首家实现了制作播出的数字化。1998年12月26日,国际台网站正式对外发布,推出英语、德语、西班牙语和华语四种语言广播的文字和节目,解决了传统广播“转瞬即逝”“过时不候”的线性传播弊端,凸显了网络传播的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兼备点播、直播功能以及双向互动等优势,加强了广播节目的保留性、时效性、互动性,成为国际台拓宽传播范围的有效手段。

同年6月27日,央视英语传送频道(CCTV-9)开始对外试播。

国际广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秉承“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的宗旨,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国的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祖国统一、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开展的需求,中央对加强对外宣传提出了一系列指导原则,概括起来有:以正面宣传为主、以事实为主、以我为主,区别对象、加强针对性,把握内外有别、外外有别,以及贴近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等。这些方针原则促进了我国对外宣传事业的快速发展。

与对外广播相比,国际广播在传播模式上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电台与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听众的来信和要求(如,提问、点歌和参与有奖收听的答案等)成为节目内容;二是国际与国内信息的双向流动,既向境外听众报道中国的情况,也向国内听众报道世界的情况;三是传统媒体内容资源与新兴媒体传播平台相互借力发展,提升了国际台的传播力和吸引力。1996年,国际台使用43种语言,每天播出192个小时,收到听众来信60多万封,在50多个国家拥有2000多个听众俱乐部,其使用语种、播出时间和听众来信数量三项指标均已进入世界前三位,成为最有影响的三大国际广播电台之一。

4.创新期:国际传播阶段(2000年~2015年)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和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给我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提供了条件。

2000年,国际台提出建设音频广播、视频广播、网上广播及印刷媒体兼顾并举复合型传媒的发展思路。国际台网站国际在线(CRI Online)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同年9月25日,央视英语国际频道正式开播,有效地扩大了我国国际传播的渠道和影响力。

2004年1月16日,根据中央要求,国际台制定了“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由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由对外广播向国际传播转变”的战略目标,从而进入了国际传播阶段。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国际台积极探索新的传播理念,包括借鉴西方国际传媒的有益经验,强调宣传的主观意图与传播的客观效果相结合,着力打造多语种采编、多媒体制作、多平台发布的品牌特色,重点解决“听得见、听得懂、听得进”的问题。

2005年,国际台推出多语种网络电台,实现了从依靠短波发射的无线广播向依托互联网传输的在线广播的转型。

2006年2月27日,国际台首家海外分台——肯尼亚内罗毕调频台(FM91.9)开播。同年11月19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问老挝期间,与老挝国家主席朱马利共同出席了国际台万象调频台(FM93)的开播仪式,并为该台节目播出按下启动按钮。朱马利主席事后风趣地把这个调频台称作他的“新闻通讯社”。

2010年,国际台通过短波广播、海外落地播出和互联网等渠道对外传播的语言达到61种,成为世界上对外传播语言最多的国际电台。同年,国际台在境外共有51个整频率调频或中波台,180多家调频/中波合作电台,累计播出1100多个小时的节目,播出时间超过从国内发射的时数。当年,国际台收到网络用户反馈100.4万件,超过全年受众反馈的三分之一,足以说明国际台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力在快速增长。

2010年4月26日,央视英语国际频道更名改版为英语新闻频道(CCTV-NEWS)。

国际传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创新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宣介我国和平发展理念、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努力架起促进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友谊桥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和谐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我认为:通过受众使用的终端、采用受众熟悉的语言、贴近受众关注的话题、应对受众所处的舆情、配合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开展有效国际传播的重要原则。

5.探索期:全球传播阶段(2016年至今)

根据中央提出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的要求,中国国际电视台(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简称CGTN)于2016年12月31日正式开播,整合中央电视台英、法、俄、阿、西几个外语频道,成为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媒体平台。CGTN开启了以电视主打、移动优先、融合传播为主要战略,以多语种电视、社交及移动端的CGTN客户端为主的融媒体发布集群,以北京总部+海外记者站、报道员、嘉宾和合作媒体联合制播的全球传播新时期。

CGTN以“不同的视角”,客观报道中国,主动报道世界,充分阐明中国立场,把开放与发展、和平与共存的国际关系主张变为自觉的国际传播理念,寻找国际社会乐于接受的方式,展开讨论、对话和交流,积极探寻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和战略融合点。经过三年多的努力,CGTN已成为总台乃至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在时政报道、中美关系、新冠疫情防控、香港局势、新疆反恐等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提升我国外宣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这一时期,全球传播主要任务是: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交流交融,在推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吸收的同时,实现本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和推广;用文化传播的方式蕴涵价值观和政治信息,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获得他们对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理解和认可,使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方案形成国际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