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度效,推进中国城市广播网络化、音频化、智能化进程

五、把握时度效,推进中国城市广播网络化、音频化、智能化进程

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推进中国城市广播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提供了遵循。

尽管声音与电磁波构成的媒介传统广播仍在发展,用户规模依然可观,广播广告二次售卖的商业模式依然有效。但声音终究将与大数据、云计算相连接,在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的智能融媒时代对接,成为云端社会的新入口,成为新兴网络社会中分众化服务的个人媒介。当这一天来临,且用户各种场景使用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AM\FM的传播与接收状况大部分会被其他设备和渠道替代,这些,都不仅是一次技术变化,更是人类传播形态和生存方式的又一次转型。

中国城市广播要坚定不移推进传统广播的互联网化、互联网音频化、音频智能化的进程。不管这个过程是江苏广播开始时的“借船出海”、还是北京广播听听FM、上海广播阿基米德的“造船出海”,抑或美国卫星广播公司收购Pandora“买船出海”,传统广播基本上要经历“全台办网、台网互动、台网融合”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目标不变,因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及其产品变化的速度太快,体制内的中国城市广播不太可能像商业音频聚合平台那样,从资本市场获取投资持续“烧钱”发展。即便是美国的商业化音频聚合平台,传统广播清晰频道公司投资建设最大的iHeart radio和互联网公司建设的Pandora,2018年,前者申请破产保护,后者因为用户下降和版权费居高不下导致巨额亏损,被天狼星XM卫星广播公司以35亿美金收购。据普华永道咨询公司观测,2019年,美国传统广播中新媒体的收益只占广播总收入的10%,而2018年,英国传统广播的新媒体业务收益占整个收入的6%,有效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中国城市广播融合实施步骤要蹄疾步稳,注重“时度效”。

1.建立大数据库,分析内容产品的传播情况,在比较充分的信息基础上提升传统广播的生产和进行新媒体内容的布局。

天津广播将收听率调查数据和津云APP广播频道后台的大数据打通,调取广播内容产品在微信微博等其他网络平台分发阅读、转发、点赞等数据,来综合诊断分析现有广播节目的问题,根据用户(听众)需求创新研发节目。北京广播听听FM开发了名为数据分析的功能应用。电台主持人可以在客户端的管理后台清晰看到每一档节目在每一个时间点的数据情况,并据此准确调整节目内容和节目形态。北京电台还正在打造大数据中心,把来自听听FM、微信矩阵、广播网、俱乐部等渠道的数据都沉淀在用户中心,这些数据经过分析之后,将来可以让听听FM根据用户的喜好,实现千人千面的智能推送。浙江城市之声开发了节目实时评价体系,为广播分析受众行为、调整节目内容与形态、节目考核提供了大数据支撑。

移动互联网时代,真实的数据是决策的重要基础,也是融合的最基础环节。

2.提升员工互联网素养,用户意识,实现跨平台内容生产。

天津广播实行“一体多维”的运营,并非把直播流和音频搬到客户端上就万事大吉。大部分跨平台内容的生产,来自传统广播的再生产。员工在此过程中熟悉“两微一端”、头条、抖音等不同平台的特点和用户要求,完成互联网意识的提升和用户意识、用户体验的积累。比如广播在津云APP上有几十家工作室,其中新闻广播、相声广播、生活广播都提供了优质的独家内容。而“天津广播”微信公号的内容,特别是独家的特稿报道,尽管是一次性采集,但复杂程度比较高,记者们都要适应不同平台用户的需求,在标题方面,在内容、故事和细节方面,都有不同的表达。比如,此次新冠疫情下,天津广播在微信公号发布了全国城市广播唯一的“实录”“观察”“自述”“战‘疫’”、天津抗疫时间轴等原创、独家的系列栏目和数据库,尽管是一线记者采访的结果,和广播同题录音专稿、述评同源,但叙事结构、图文应用、音视频插入都不一样,传统广播新闻中心的负责人和采编人员参与整个策采编发全过程,实现了“一体多维 ”运营,其内容在微信公号领域影响力在天津地区首屈一指,形成了传统广播在内容深层生产方面理念、能力、机制、流程的跃升和完善。特别是这种能力还会提升传统广播的制作水平和影响力。

跨平台内容产品的生产会加速传统广播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这一过程最终将追踪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的发展,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完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目标。

3.加快广播与人工智能融合,以智能音频加速高质量发展。

目前,传统广播在以下几个方面运用人工智能,实现融合:

一是在播报环节,人工智能可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实现自动识别播报。广播整点新闻资讯可以由能够将文字转码成语音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承担。比如,包括河北新闻综合广播等采用微软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与主持人共同主持新闻资讯节目。今年1月1日起,河南省林州市广播电台引进的AI智能语音播出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引入AI智能主播,通过声纹分析引擎,对累计15年的海量声音节目资料进行模型训练、深度学习,再通过大数据计算,进行真人声音的再创造。AI主播可以做到歌曲串词、天气预报、歌曲预告、寻点报时等。目前,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成果的科大讯飞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共建“广播电视与语音技术融合创新实验室”,一旦播报环节产品成熟,将节省一般性播报的生产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的声音也是产品,名人熟悉的声音会被定制为导航、知识应答、音频播客等。

二是逐步实现人工智能与广播内容及制作流程的深度融合。2019年,央视网与央广网、国际在线等总台“三网”新媒体紧密协作,共同建设“人工智能编辑部”,以视听为特色,对总台的优势资源进行智能化开发。接着,又与科大讯飞合作将“人工智能编辑部”建设成集智能创作、智能加工、智能运营、智能推荐、智能审核“五智”于一体的人工智能集成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多场景服务。“媒体+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引领“媒体+AI”生态的不断发展。上海广播阿基米德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对广播节目音频实现自动打点、拆条、分类、标签、标题,可以在APP上自动组合用户需要的定制专题广播。

未来广播与人工智能合作的领域主要就是智能音频。智能音频目前的产品就是智能音箱、相关联的是智能车联网、智慧家居、数字办公、娱乐休闲等场景。智能音箱的出货量将在2021年超过平板电脑。尽管目前的发展还是初级阶段,但方向已经越来越被认可,这里已是国外的苹果、亚马逊、谷歌,国内的百度、阿里巴巴、小米等各大平台公司竞争的新场域。中国城市广播应该从理念、技术、内容三个维度把握这一发展趋势,提前进行智能音频产品体系的研究、开发、布局。

人民广播创立80年之际,包括天津广播在内的中国城市广播,正站在媒体融合新的历史起点上,拥抱声音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万物互联的最新机遇,守正创新,赢得属于我们这代广播人的光荣与梦想

注释

①陈彦旭著,《从匠心传承到融合创新——听听FM的融媒体探索之路》,《现代视听》杂志,2019年11期

②戴夫·马基丘克,《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正使用智能商品》,香港亚洲时报网站8月13日

③《太阳报》www.thesun.co.uk/tech/11771904/bbc-beeb-voice-assistant-amazonalexa-apple-siri

④胡正荣,《迎接智慧声音时代的到来》,《中国广播》杂志,2018年11期

⑤⑥张彩 等:广播百年看广播学:声音本位与听觉传播规律探索《现代传播》2020年第4期

⑦朱宏宇、姬德强,《“声声”不息——声音传播视域下智能音箱的功能与原理》,《现代视听》2020年第四期

⑧财新:http://database.caixin.com/2018-09-25/101329662.html

⑨朱宏宇、姬德强,《“声声”不息——声音传播视域下智能音箱的功能与原理》,《现代视听》2020年第四期

(作者系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副总裁)

【注释】

[1]汪良著《广播改革30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年版,8页

[2]覃信刚,《类型化电台的推广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