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时代:广播融媒的起步与发展

用户时代:广播融媒的起步与发展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22.6%,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我国网民数量2.98亿。到2017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触媒空间,人们的时间被进一步碎片化,听众使用广播的场景发生变化。以手机为视听终端的第五媒体应运而生并快速成长,传统媒体的融媒发展也稳步推进。

2009年,我国3大通信运营商正式推出了3G业务,随后智能手机迅速推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门就此打开。喜马拉雅FM、蜻蜓FM等由企业打造的聚合音频平台把握住移动在线收听的商机,将全国多省市的广播频率集中在同一平台上,喜欢听广播的人们又找到了一种全新的移动收听方式。数据显示,2019年受众所接触的在线收听渠道大多都是这一类聚合音频平台,其中蜻蜓FM的接触比例高达67.1%,喜马拉雅高达64.9%。

赛立信在2017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广播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重叠率高,广播听众中近85%是移动互联网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中收听广播的听众占比略超过50%。在移动互联网用户中,通过手机听音乐/音频的比例高达71.2%,收听网络广播/在线广播的比例也达到21.3%。可见,移动智能收听市场已经成为广播收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平台上各种新媒体悄然兴起,开始与传统媒体争夺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广播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做出了许多尝试,如兴办互联网广播,令广播主持人明星化、广播节目品牌化等,这一系列举措也成功吸引到不少年轻听众驻足。热爱“上网冲浪”的年轻人们可谓是互联网新型传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他们不仅热衷于用便携设备收听广播,还会搜寻广播电台的相关网站,通过电子邮件、网站留言向广播电台表达观点与建议,关注广播电台的线下活动等等,成为广播不断与互联网平台接轨的有力推动者。

基于互联网思维,广播融媒体受众已经从传播学意义上的受众悄然变为营销学上的用户。从受众到用户,意味着受众的位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广播融媒要以用户为中心,将节目变为产品。而用户不仅仅是广播融媒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广播融媒产品的制造者。因此,用户需求、用户参与和用户体验被认为是新语境下广播融合创新的重要特征。互联网平台、智能收听终端的用户有别于传播收听终端与车载收听终端,在线广播的用户多为年轻人,目标受众呈现年轻、活跃、网络化的特点,他们的收听更为碎片化、更讲究参与度。

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的在线广播用户接近2.5亿,其中34岁以下的年轻人占53.2%,女性占52.6%略多于男性,大专以上学历占53.2%,本科以上学历占了四分之一。

2017-2019年在线广播用户画像

数据来源:赛立信媒介研究,全国广播收听率调查

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内容获取要求也越来越高,偏好于“只听想听的,只看想看的”。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受众需求,广播电台加速走向媒体融合之路,开办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号、头条号、抖音号以及自办APP等,通过社交平台实现零距离互动、提升用户黏性,不断扩大媒体影响力。以微信平台为例,2020年1~5月,省级电台200多个频率微信公众号发文量累计达19.8万,累计阅读量达13.1亿,较2019年同期翻了一倍,文章点赞量累计近500万,是2019年同期的1.46倍。

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的广播,不再是不可保存、不可重复、只传不接的单向传播,广播不再受发射波段、功率的影响,打破三大传播局限:区域、时间、声音。广播融媒体在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受众群体、内容生产模式及盈利模式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中央厨房”到“矩阵立体化传播”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可以看到广播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互联网是一个“全民发声”的时代,人们乐于借助互联网以即时互动、转发评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有着更高的表现欲、交流欲,这也导致了直播行业的兴盛。“直播”其实是广播人最为擅长的领域,传统广播的融媒体发展终于搭上了快班车,逐步建立“传统广播电台+移动网络电台+自营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官网”的立体传播方阵,以求全方位触达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