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时代:从中国广播诞生到改革开放前
20世纪40~50年代,在那个生活物资都还十分紧缺的时候,广播是人们不可多得的信息获取途径。通过广播,人民群众听到了党的声音,了解各项政策的实施与意义,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只是那时候收音机是稀罕物,能够经常听广播的听众少之又少。
那时的电台数量不多,且只在固定的时段进行播送。革命战争时期,广播中播送的内容多为新闻与时事政策发布,这些内容成为党与全国各地人民的沟通桥梁,大大鼓舞了群众参与革命斗争的士气。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主旋律由革命转为建设,人们的心态逐渐从紧张中放松下来,广播内容也开始变得更为生动、更为多样化,大批优秀的广播文艺节目诞生,《东方红》等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评书、广播剧、快板、曲艺等娱乐内容也时有播送,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调剂。
尤其在50年代中期,全国农村有线广播网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不少农村人在得知村里能搭上“大喇叭”后都非常高兴,自发向施工线路上运送木杆、挖杆矿。“大喇叭”建好后,广播便成了全村人都爱听的重要信息来源与精神娱乐途径,从每天清晨的新闻联播,到休憩时的乐曲、相声,再到每日傍晚的天气预报,广播伴随着人们一天的劳作,拂去疲惫,送来振奋人心的声音力量。
“四大件”是20世纪60~70年代的一个流行词,指的是当时普通老百姓所希望拥有,也比较稀有的4件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而收音机正是这“四大件”之一。随着我国生产力逐渐提升,终于能够自行生产收音机,当时,一台“红星牌”或“红灯牌”收音机或许就是家里的宝贝,聆听那收音机中传出的广播声,成为一家人共同的爱好。
受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影响,这个时期的广播节目大多具有很强的红色教育性质,以传递党的声音与精神为主。70年代中后期开始,文艺节目再次兴盛起来,汇集古今中外内容的广播小说、广播剧,是几代人的文学启蒙。广播是那个年代普及率最广、接触率最高的媒体。听广播,或许已经成为这几代人深入骨髓的习惯。尽管已经过去了40多年,有一个场景仍然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下午放学回到家,爷爷在巷子里编竹篾,旁边端放着一台他老人家至爱的收音机,爷爷边听广播边干活。我来不及放下书包,就坐在爷爷旁边听他叨叨,因为接下来就有我喜欢的少儿节目《小喇叭》。2005年12月,我有幸应邀参加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举办的庆祝《小喇叭》节目50周年晚会,在现场又听到了清脆而又熟悉的童声:“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嗒嘀嗒、嗒嘀嗒、嗒嘀嗒——嗒——滴——”。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张张似曾相识的脸孔,一种种耳熟能详的声音,深深地勾起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人们的文化娱乐极为贫乏,能够收到的广播节目也很少,基本上是电台播什么节目人们就听什么。当时也不乏听众来信、打电话的方式与电台或播音员沟通,广播事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从广播受众的角度看,这是典型的听众时代——广播电台占据宣传传播高地,节目内容和形式单一;听众没有太多选择,广播是人们及时了解国家大事和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听众时代的中国广播,很神圣,也很神秘;那个时代的广播听众,很狂热,也很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