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病房(病区)感染管理

缓冲病房(病区)感染管理

所有普通病区均应设置独立的缓冲病房或缓冲病区(也称过渡病室或病区),用于收治无明确诊断的疑似传染病危急重症患者及住院过程中出现发热等异常症状的疑似传染病患者,以提高传染病应急处置过程中的早隔离措施。以下以新冠肺炎为例阐述缓冲病房(病区)的感染管理。

一、普通住院病区缓冲病房(或缓冲病区)的设置

1.每个住院病区需规范设置缓冲病房(或病区),用于收治暂无核酸检测结果的急诊患者。

2.缓冲病房需设置在相对独立的位置,不应穿插在普通病区中间,缓冲病房与病区之间需设置醒目标识,必要时设置警戒线。

3.缓冲病房需设置独立卫生间,通风良好,标识明确,有防护用品穿脱空间,单人单间安置患者。

4.缓冲病房不需按“三区两通道”设置。

5.缓冲病区除污染区(患者隔离病室)外,需至少设有潜在污染区,用于医务人员脱卸防护用品。潜在污染区的设置可利用缓冲病区相邻病房,或在缓冲病区外使用物理屏障隔出独立区域。有条件的病区,还可在缓冲病区内设置清洁区,用于穿戴防护用品。缓冲病区内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的相对位置应符合由洁到污的流线。

6.缓冲病房需通风良好,关闭房门,开窗通风,通风不良时,放置可人机共处的空气消毒净化器进行持续空气消毒。采用集中通风系统时,需关闭缓冲病区的回风和送风。

7.科室需建立缓冲病房相关工作制度及流程,病区内发现新冠感染疑似或确诊患者时,即刻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按规范要求实施及时有效隔离、救治和转诊。

二、重点部门管理要求

(一)感染性疾病科

1.设置要求:应设置“三区两通道”,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有缓冲区,缓冲区之间有物理隔离。在病区末端或相对独立区域设立2~3间缓冲病房,用于隔离不能排除新冠肺炎的患者。

2.工作要求:对所有患者和陪护人员开展新冠肺炎相关筛查,排除新冠肺炎感染后方可收入住院,如不能排除需安置在缓冲病区,要求单人间隔离。

缓冲病房原则上不安排陪护,特殊情况可固定1人陪护,陪护人员也需行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排查和个人防护培训,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后方可进入病区,与住院患者共同实行封闭式管理。

患者住院期间如发现新冠肺炎疑似症状,要立即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组织会诊,并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如果不能排除的,按照要求转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二)儿 科

急诊新入院患者需按单人单间收入缓冲病房隔离观察,如3天未出现可疑症状可收入普通病房。

(三)产 科

有条件的医院对待排查的产妇可设置过渡待产室。对于已经进入待产室的不排除新冠肺炎的产妇,病情允许时需佩戴外科口罩,并尽可能及时采集鼻咽拭子或咽拭子进行核酸检测,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以尽快确定或排除新冠肺炎。

(四)眼 科

如需在眼科手术室做急诊手术,医务人员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给予及时治疗,对高度怀疑且不能排除新冠肺炎的患者要在救治同时进行核酸检测。对救治后需留院治疗的,需在缓冲病区进行单人单间治疗,待排除新冠肺炎后转入普通病房。住院期间,患者及家属不得随意外出,护士做好住院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减少人际传播。

(五)耳鼻喉科

1.耳鼻喉科门诊患者不能排除新冠肺炎的急诊病例,医护人员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给予及时治疗,同时进行核酸检测,对救治后需要留院治疗的,需先在缓冲区进行单人单间隔离治疗,排除新冠肺炎后再转入普通病房。

2.针对耳鼻喉科手术的防控工作:患者术后送入缓冲区病房,排除新冠肺炎后可转入普通病房。病房严格实行闭环式管理,患者及陪护人员严禁外出。

(六)血液净化中心(室)

血液透析中心(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如果和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而需要进行医学观察时,转至隔离病房进行单间隔离CRRT或血液透析治疗,其陪同家属(可以生活自理的患者建议不带陪同家属)及患者均不能离开隔离区,直至隔离期解除,需要住院的患者,转至缓冲病区治疗。

三、医务人员个人防护

1.科室需进行个人防护全员培训,提高防护意识,熟练掌握新冠肺炎防治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规范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储备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防护物资。

2.进入缓冲病房工作人员实施标准预防+额外预防措施,按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穿脱流程,正确穿脱防护用品,正确执行手卫生,主要防护用品: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一次性工作帽、防渗隔离衣/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在为患者进行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增加空气隔离防护措施。

3.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4.穿脱防护用品流程。

(1)医务人员进入缓冲病房(病区)穿防护用品的流程:认真洗手后戴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口罩密闭性测试,确保密闭性良好)、一次性帽子、戴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防护服/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屏、鞋套,全面检查防护用品穿戴情况,确保穿戴符合规范要求,进入病房。

(2)医务人员离开进入缓冲病区脱防护用品的流程:手卫生后,依次脱摘护目镜/防护面屏、一次性防护服/隔离衣、手套、鞋套(从内向外向下反卷,动作轻柔,防护服、手套、鞋套一并脱除),之后手卫生,脱去一次性帽子和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手卫生后,换医用外科口罩进入清洁区。

四、患者管理

1.患者戴外科口罩,指导其正确咳嗽礼仪,处理好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

2.非必要不陪护、不探视,确需陪护的,必须固定陪护人员,严格执行一人一陪护制度,并进行实名登记管理。

3.陪护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做好体温监测、健康状况和信息登记工作,严格限制活动范围,及时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4.加强病区门禁、安保管理,减少未经允许的探视和陪护,以及无关人员的随意出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

5.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应专人专用,不能专用的,每次使用后进行清洁和消毒。空气及病室物体表面每日消毒不少于2次。

6.患者转运:

(1)患者排除新冠病毒感染肺炎后转入普通病房。

(2)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转入定点医院隔离病房。

(3)严格执行转运流程,并做好转运和被转运人员的个人防护。

五、消毒隔离管理

(一)空气消毒

1.病室尽量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无人情况:紫外线消毒≥2次/日,每次30~60min。

3.有人情况:动态空气消毒器消毒≥2次/日,每次≥30min,或参照机器使用说明。

(二)地 面

1.卫生洁具严格分区、分室使用,每间病室拖把专用,清洁消毒顺序应遵循先清洁区,再潜在污染区,最后污染区的原则。

2.使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拖擦,每日2次,遇明显污染时有效氯浓度可增加至2000mg/L。

3.拖把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min,清洗后悬挂晾干备用。

(三)物体表面

1.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如护目镜等),使用完毕后浸泡于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中30min,用清水冲尽残留消毒液,再用一次性消毒湿巾擦拭后晾干备用。

2.每日定时更换消毒液,并进行浓度监测,浓度合格方可使用。

3.增加对高频使用的门把手、开关、按钮等物表的清洁消毒频次。

4.缓冲病室的抹布专用,不得与其他病房交叉使用,用毕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清洗后晾干备用。

(四)诊疗用品

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监护仪、微量泵、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等一人一用一消毒,使用后用75%酒精/一次性消毒湿巾擦拭消毒。

(五)医用织物

当发现有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患者,使用后的床单、被套等立即装入双层专用可溶性包装袋鹅颈结式包扎,并贴有“新冠肺炎”标识,密闭转运集中进行消毒、清洗。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min。或先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然后按常规清洗。或采用水溶性包装袋盛装后直接投入洗衣机中,同时进行洗涤消毒30min,并保持500mg/L的有效氯含量。贵重衣物可选用环氧乙烷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六)终末消毒

1.解除隔离病例或确诊病例转院后应严格执行终末消毒流程并登记备查。

2.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离开该环境后,对患者所处周围环境的物体表面、地面进行清洁与消毒,1000mg/L含氯消毒液至少作用30min,或采用同等杀灭微生物效果的消毒剂。如使用化学消毒剂对空气进行终末消毒,采用1%~3%的过氧化氢等超低容量雾化消毒。

(七)医疗废物

1.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均作为医疗废物处理。

2.医疗废物达到包装袋或者利器盒的3/4时,应当有效封口,确保封口严密。使用双层黄色医疗垃圾袋盛装医疗废物,采用鹅颈结式封口,分层封扎,及时通知医疗废物转运人员进行交接转运。

3.盛装医疗废物的包装袋和利器盒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需增加一层医疗垃圾袋。

4.每天运送结束后,对运送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运送工具被感染性医疗废物污染时,需及时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