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感染管理
传染病疫情发生时,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前线,是做好医疗救治、控制疫情蔓延的主力军。医务人员工作任务重、感染风险高、工作压力大,需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医务人员防护工作,切实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
一、职业防护管理
(一)高度重视医务人员防护工作
做好医务人员防护工作,是预防和减少医务人员感染的关键举措,是维护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战斗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医院需针对防护工作的物资采购、储存、发放等问题,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指定部门完成传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物资保障和供应。
(二)严格落实培训、考核
1.开展全员感染控制培训,不仅针对传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处置的高风险部门人员,还要针对其他辅助科室如医技科室、后勤保障、安全保卫、保洁员、驾驶员、职能部门人员等开展培训。
2.对所有人员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开展相应岗位工作。
3.针对临时应急启用的诊疗区域,如发热门诊、隔离病区、方舱医院,尤其加强建筑布局、工作流程和路线防护等要求的重点培训和考核。
(三)指导并监督医务人员科学实施防护
1.传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配置感染管理督查人员,履行工作人员防护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2.设立防护督查岗,在每个清洁区、防护用品脱卸区设置检查点,对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情况给予监督、指导和帮助,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
3.根据诊疗操作的风险程度指导医务人员正确合理使用防护用品。如若使用不正确、不规范、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均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4.防护督查岗人员须熟知医用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穿脱流程,知晓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置流程等。
二、健康管理
1.加强医务人员健康监测及感染报告,要求医务人员强制报告个人健康状况,进行闭环管理,尽早发现感染隐患。
2.指定专门部门和人员进行医务人员健康管理。
3.每日收集并掌握医务人员暴露情况,监测是否有传染病感染的早期症状,如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以及是否存在面部皮肤和手部皮肤损伤等其他可能导致感染的情形。对于有临床症状、有可能感染的,立即进行病原学检测。
4.实行无惩罚性的感染报告制度,一旦出现医务人员感染,医院要严格落实报告、隔离、救治工作。
5.医院要结合工作强度和岗位特点,合理调配医务人员,科学安排诊疗班次,保持医务人员合理休息,不鼓励带病上岗。
6.医院需创造条件为医务人员提供洗浴设施,确保其工作结束后离开隔离病区时能够彻底洗浴,达到卫生通过要求。
三、感染医务人员的医疗救治
1.医院要指定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负责感染医务人员的日常组织管理。
2.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中如发生疑似感染,医院要立即按照传染病相关诊疗规范,对感染的医务人员进行隔离,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及时开展有关检验检查,组织院内专家组对病情进行评估会诊,明确诊断并制定具体救治方案。必要时,邀请辖区内或上级专家组进行会诊。
3.为感染的医务人员有效开展医疗救治,控制病情发展,对重症、危重症病例集中优质资源全力救治,最大限度减少病亡。
四、心理干预管理
传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医务人员由于过度疲劳和紧张,甚至耗竭,焦虑不安、失眠、抑郁、悲伤、委屈、无助、压抑、面对患者死亡挫败或自责,担心被感染、担心家人、害怕家人担心自己。过度亢奋,拒绝合理的休息,不能很好地保证自己的健康等,医院要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1.参与处置前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了解应激反应,学习应对应激、调控情绪的方法。进行预防性晤谈,公开讨论内心感受,给予支持和安慰,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对应激有所准备。
2.消除一线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安排专人进行后勤保障,隔离区工作人员尽量每月轮换一次。
3.合理排班,安排适宜的放松和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饮食。安排定点医院一线人员在驻地酒店休息。
4.一线医务人员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与家人和外界联络、交流。医院要为家属提供健康咨询、医疗服务,解除一线人员后顾之忧。
5.如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焦虑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健康服务,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进行线上心理服务,进行自我调节,持续2周不缓解且影响工作者,需由精神科进行评估诊治。
6.如已发生应激症状,医院应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五、安全防范措施
疫情防控期间出现患者殴打、故意伤害医务人员,对医务人员实施撕扯防护用具、吐口水等行为,可能导致医务人员感染发生的,医院需及时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采取果断措施,最大程度保障医务人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