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陈胤忠.我国新发虫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与防制对策[A].国际应急管理协会IAEM亚洲分会、哈尔滨医科大学、复旦大学2011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届亚太卫生应急战略及能力研究国际大会暨国际应急管理协会IAEM亚洲区卫生应急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资料汇编[C].国际应急管理协会IAEM亚洲分会、哈尔滨医科大学、复旦大学2011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人民卫生出版社: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2016:13.
[2]周晓农,吴晓华,贾铁武,陈朝.虫媒传染病的监测和应急管理[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4(03):48-50.
[3]国卫办医函〔2019〕480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
[4]陆永昌,张家祝,张明江,陆永贵,丁永健.虫媒性传染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A].全国EID研讨班资料汇编[C].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2004:4.
[5]卿周刚,李建兵,王合英,等.甘肃省嘉峪关市动物鼠疫流行现状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2,27(5):21-23.
[6]雷海生,岳嘉,李金娟,裴凌云,王新华.对甘肃省鼠疫现况及防控的思考[J].中国地方病防治,2020,35(05):514-515,519-520.
[7]Sukhbaatar Lkhagvatseren,Kathryn M.Hogan,Bazartseren Boldbaatar,et al.Discrepanciesbetween self-reported tick bites and evidence of tick-borne dise ase exposureamong nomadic Mongolian herders[J].Zoonoses and Public Health,2019,66(5):480-486.
[8]DanielS.Range Expansion of Tick Disease Vectors in North America:Implications for Spread of Tick-Borne Disea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Public Health,2018,15(3):478.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
[10]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04):193-194.
[11]包群燕,徐彦,刘剑纳.健康教育对蜱虫病及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2021,36(01):50-51.
[12]杨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环球中医药,2019,12(10):1506-1511.
[13]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6,27(01):138-142.
[14]张萌,王显军,赵仲堂.中国恙虫病流行态势及预防控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04):419-423.
[15]WS/T485-2016,抗疟药使用规范[S].2016-05-20发布,2016-10-15实施.
[16]《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04-01发布,2009-12-01实施.
[17]WS/T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04-05发布,2021-08-01实施.
[18]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2012-06-29发布,2012-11-01实施.
[19]2019版手术室护理指南:手术室环境物表清洁与消毒.
[20]GB50333-201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2013-11-29发布,2014-06-01实施.
[21]WS/T512-2016,医疗机构环境物表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2016-12-27发布,2017.06.01实施.
[22]WS/T368-2012,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2012-04-05发布,2012-08-01实施.
[23]WS310.1-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一部分:管理规范2016-12-27发布,2017-06-01实施.
[24]WS310.2-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2016-12-27发布,2017-06-01实施.
[25]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480号),附件: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
[26]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2021-09-08.
[27]NOISH.Preventing needle-stickinjuriesin health cares ettings[EB/OL].(2014-06-06)[2017-07-01].
[28]汤璐瑜,任钰,朱恺.医院呼吸道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控和处置[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80):185.
[29]张海霞,林兆霞,张志云,何明,万钢.2007年至2018年某传染病医院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分析与管理策略[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9,13(03):227-233.
[30]《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 2016-12-27发布,2017-06-01实施.
[31]《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19 2019-11-26发布,2020-06-01实施.
[3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Laboratory techniques in rabies[M].4th ed.Geneva:WHO,1996.
[33]陈启军,尹继刚,刘明远.重视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研究[J].中国基学,2008,10(06):3-11.
[34]叶美琼.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05):88-89.
[35]代国栋,闫鸿斌,李立,付宝权,贾万忠.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候选疫苗分子筛选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21,48(06):2177-2187.
[36]刘俊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消化内镜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中国当代医药,2021,03(28-9).
[37]韦键,张澍田.新冠肺炎疫情下消化内镜中心管理策略.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07(4).
[38]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0年10月17日公布,2021年4月15日实施.
[3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98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8年3月19日修正版.
[4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33—2017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2017年7月24日发布,2018年2月1日实施.
[41]国务院联防控制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冠疫情防控消毒工作的通知.联防控机制综合[2021]94号.附件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现场消毒评价要求.
[42]赵雁林,逄宇.结核病实验室检验规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3]张一琼,黄红丽,胡宁宁.实用结核病感染管理及健康教育[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9.
[44]国卫办科教函〔2020〕70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二版)的通知.
[45]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1〕51号.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的通知.
[46]云疾控发〔2021〕211号.云南省新冠病毒变异株疫情处置指引(试行).
[4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20年修订版).
[4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93—2019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
[49]卫生部令第45号.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2006年2月1日.
[5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2004年5月31日颁布,2004年6月1日实施.
[51]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艾滋病防治条例.2006年1月29日发布,2006年3月1日实施.
[52]尚红,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53]彭恒,张冬梅.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问题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02):156-159.
[54]常正山.寄生虫标本的采集和保存[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6(S1):76-81.
[55]丁小满,Gregory Charles.Gray,陆家海.“One Health”和人兽共患病[J].热带医学杂志,2014,14(06):832-835.
[56]Cannon JL,Papafragkou E,Park GW,et al.Surrogates for the study of norovirus stability and inactivation in the environment:A comparison of murine norovirus and feline calicivirus[J].Food Prot,2006,69(11):2761-2765.
[57]孙庆歌.六种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病毒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1-57.
[58]Woolhouse M,Gaunt E.Ecological origins of novel human pathogens[J].Crit Rev Microbiol,2007,33(4):231-242.
[59]万遂如.人兽共患病的危害流行原因与防控对策[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9.
[60]王宇明,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
[61]孙爱峰,孙海波,王瑞和.布鲁菌病职业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综合评价[J].中国地方病防治,2021,36(02):150-151.
[62]张文宏,张跃新.布鲁菌病诊疗专家共识[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7,35(12):705-710.
[63]刘德胜.肉牛炭疽病的临床特性、实验室检查及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8(2):76.
[64]王亚萍.人兽共患传染病防控的法律规范探究[A].上海市法学会.《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1年第1卷总第49卷)——上海市法学会国家安全法治研究小组文集[C].上海市法学会,2021:7.
[65]张玲艳,宋丽丽,贾伟娟,王学理.炭疽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0(15):43-47.
[66]孙丽娟,冯新华.炭疽的预防、隔离、治疗及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10):1601-1603.
[67]陈如明.谈谈动物病毒的变异与人兽共患病[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届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动物微生态企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3.
[68]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1,39(05):257-265.
[69]王力华,唐青,梁国栋.野生动物在狂犬病流行病学中的作用[J].中国动物检疫,2014,31(6):39-42.DOI:10.3969/j.issn.1005-944X.2014.06.013.
[70]殷文武,王传林,陈秋兰,董关木,李玉华,朱武洋,刘斯,陈庆军,吕新军,朱政纲,陶晓燕,李昱,牟笛,王显军.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专家共识[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9(07):668-679.
[71]Liu Y,Chen Q,Zhang F,et al.Evaluation of rabies biologics against Irkut virusis olated in China[J].J Clin Microbiol,2013,51(11):3499-3504.DOI:10.1128/JCM.01565-13.
[72]李六亿,吴安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下感染预防与控制实践指引.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1.10.